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
中文名: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簡 稱: 長沙臨大 創辦時間: 1937年10月 類 型: 理工 所屬地區: 中國 正式開學: 1937年10月25日 西 遷: 1938年2月19日開始西遷、去昆明 更 名: 1938年4月2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是一所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長沙的臨時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也成了西南聯大的校慶日;因形勢所迫,1938年2月19日召開誓師大會之後開始了西遷,1938年4月2日在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目錄
學校簡介
1935年,北京的局勢日益危急。為了防止突發的不利情況,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湖南長沙。當年學校撥巨款在長沙嶽麓山山下的左家壠(今址為中南大學)動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預計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1935年4月2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蔣介石蒞湘視察。湖南教育廳長朱經農將湖南大學國立之事面呈蔣介石。蔣說:「湖南大學改國立甚善,最好能與清華合併。」朱經農當即申述,兩校歷史關係不同,似不便合併。蔣說:「俟返京後與王部長商妥決定」。同年冬,清華大學又從清華園火車站,連夜秘密南運幾列車圖書、儀器等教學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漢口暫時保存,隨時可以運往新校址。由於之前清華大學所建立的校舍未完工,學校的校址最終確定租用位於長沙韭菜園的湖南聖經學院,理工學院在嶽麓山下湖南大學的嶽麓書院,文學院在湖南衡山。胡適為文學院院長,但並未到任。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國的抗日局勢已經十分嚴重。南京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討論戰局問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在廬山會議後並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暫時留在南京和上海。同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任命胡適為文學院院長,顧毓琇為工學院院長。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決定遷往雲南時曾遭到反對,認為是當懦夫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1600多名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準時參加了11月1日的開課儀式。當天,無數日軍轟炸機出現在了長沙的天空。但並未投下一彈,在敵機的轟鳴聲中,西南聯大的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課了。
臨時大學開課不僅僅24天,日機就開始連番空襲長沙,在12月13日,民國首都南京陷落後,日寇更是劍指武漢,長沙危在旦夕。
據說,當時舉家遷到長沙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家也落下了炸彈,第一顆炸彈炸塌小樓,夫妻倆拽着一雙兒女逃出,緊接着,第二顆炸彈又至,夫妻倆絕望了,幸好爆炸聲沒有響起,是一顆啞彈。
在這種情況下,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20日,校常委會作出下學期在昆明上課的決議,並且規定師生3月15日前在昆明報到。
而為什麼選擇雲南,也有一些歷史原因。
首先,當時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重慶、四川均在長江沿線。
如果再入四川,和日軍的入侵方向還有所重疊,此時,重慶和長沙的境況是差不多的。而雲南的地理優勢和相對安靜,應該說是成了西南聯大選擇的主因。
其次,當時的昆明並非政治中心,又有開明軍閥龍雲坐鎮。
相對而言,是適合做學問、並遠離繁雜政治的好地方。
最後,當時的雲南與東南亞接壤,有出境的便利。
在中國海岸線被封鎖的情況下,唯一可能的逃亡路線就是前往東南亞,所以選擇昆明也有為下一步繼續逃亡的考慮。
但當時,對於西遷入滇,臨時大學的師生中還爆發了激烈的爭論。有半數學生簽名稱「反對文化逃避」,不想當「叛徒」和「懦夫」。經過反覆做工作,最後共有820名學生填寫表格,願去雲南。
最終,全校師生分為三路前往雲南。
第一路,經粵漢鐵路至廣州,轉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經滇越鐵路到昆明。走這條路線的重要教授有陳寅恪等。大多數教師、家眷及部分女同學選擇了這條路線。
第二路,從長沙乘汽車經過株洲、衡陽到南寧,過鎮南關到越南河內,最後經滇越鐵路到達昆明。這一路有教授朱自清、馮友蘭、錢穆等十多人,經濟條件較好的男同學和少數女同學也選擇了這條線路。
第三路,也是最艱苦的遷移路線——湘黔滇旅行團。師生徒步經過湘西、貴州入滇。經濟條件不太好、身體較強壯的男同學和少部分教員,如聞一多、沈從文共計336人選擇了這條路線。由於要經過「綠林豪傑」出沒的湘西,因此當時的湖南首腦張治中還特地派出了中將黃師岳帶兵保護。在臨行前的動員大會上,黃師岳甚至將此次征途比作張騫通西域,玄奘西遊、鄭和下西洋,足見困難之大。
經過68天行軍,在艱難行走1800公里後,第三路旅行團於4月28日抵達昆明,此時,長沙臨時大學也正式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
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西南聯大在昆明度過了中華民族最危亡的8個年頭,但師生們將悲憤之情都化作了做學問的專注。在這種情況下,馮友蘭寫出了著名的《貞元六書》,錢穆完成了《國史大綱》,傅斯年寫出了《性命古訓辯證》,華羅庚寫出了《堆壘素數論》,朱自清寫出了《經典雜談》……無數教授、學者在昆明攀上了自己的學術高峰。
同時,西南聯大在昆明辦學也十分成功,前後任教的教授有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錢穆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3343人。
這8年間,西南聯大培養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鄧稼先等,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據統計,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
因此,西南聯大也被人們稱為大師的搖籃。[1]
學院轉移
1937年底,抗日局勢繼續惡化。11月12日上海陷落,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漢告急。長沙的局勢也十分危急。教育部通知長沙臨大準備西遷雲南昆明。經過第一學期學習後,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開始搬遷到雲南昆明。2月19日,師生在長沙韭菜園的聖經學院(為臨大所租借的教學樓)召開誓師大會,開始了搬遷過程。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在昆明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成立發展
長沙臨時大學教學樓1937年10月,1600多名來自三校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
1937年10月25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學。11月1日學生開始正式上課,這一天被定為西南聯合大學校慶日。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金岳霖、潘光旦、吳有訓、顧毓琇等一批教授來到長沙。
當天為了滿足學生的要求,校方邀請了一批社會名流來校講演。這些人物包括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大公報總編張季鸞、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和陳誠、前中共總書記陳獨秀、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等,他們的演講深受學生歡迎。學校在長沙正常辦學僅一學期。11月20日,全校共有學生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教師148人,其中清華教師73人。1937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國立武漢大學發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的演講,號召青年從軍或以其他方式抗日。長沙臨大掀起第一次從軍高潮,約295人參加各種形式抗戰運動。
遷移路線
1938年2月中旬到同年4月28日,長沙臨時大學從長沙搬遷到昆明。師生主要有三條路線遷入昆明——
步行遷滇香港越南路線
經廣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市,再坐火車到昆明。走這條路線的重要教授有陳寅恪等。陳教授的妻子因為心臟病被留在香港由許地山照顧。大多數教師、家眷及部分女同學選擇了這條路線。
廣西越南路線
廣西政府曾經邀請長沙臨大師生遷移到桂林等地辦學。臨大常委採納了北大經濟系主任秦瓚教授的建議,決定仍然遷往更加安全的雲南。
為了向廣西政府解釋學校不遷移到廣西的原因,學校派遣陳岱孫教授去向廣西說明。同行的有朱自清、馮友蘭、錢穆、湯用彤、賀麟等十多人,由朱自清任團長。他們一行從長沙乘坐汽車經過桂林、柳州到南寧,再經過鎮南關到越南河內,最後順滇越鐵路到達昆明。經濟條件較好的男同學和少數女同學也選擇了這條道路。他們從長沙坐火車到桂林,再從桂林換乘汽車途經柳州、南寧到越南。最後也順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湘黔滇旅行團
這是最艱苦的遷移路線。1938年2月19日師生開始遷移,共計336人。其中重要教授有聞一多、黃鈺先、袁復禮、李繼侗、曾昭掄、吳征鎰等。師生徒步經過湖南湘西進入貴州,最後抵達雲南昆明。湘西的土匪眾多,路途不安全。張治中布置出生於湘西的作家沈從文先行與湘西各方勢力協商,最終土匪沒有為難師生。
4月28日,師生經過艱苦跋涉到達昆明。遷移全程約三千里,可能為學生大規模遷徙路程之最。師生把這次遷移辦成教學任務,在途中對抗日救國進行積極宣傳,同時也不忘記在途中學習與實踐。
事後紀念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正式開學日期11月1日被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慶日。每到周年日,三校都會開展校慶活動。
50周年校慶時,南開大學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長沙臨大的教學樓舊址為長沙韭菜園東原湖南省政府西側第三辦公樓。教學樓舊址也為湖南聖經學校教學樓舊址。其他保存至今的還有圓亭等建築。理工學院舊址嶽麓書院保存完好。1935年清華大學在左家壠(今址中南大學)所建的校舍留有民主樓,和平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