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體
國體,是指國家的性質,亦稱國家的階級本質。具體地說,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着國家的性質。
國體 | |
---|---|
國體即國家的階級本質,它是由社會各階級、階層在國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來的國家的根本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階級、各階層在國家中所處的統治與被統治地位;二是各階級、階層在統治集團內部所處的領導與被領導地位。[1]
目錄
基本信息
漢語詞語
拼音
國體:guó tǐ
基本解釋
(1) [state system;form of the government]國家的性質。(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
(2) [minister]∶大臣輔佐國君,就像人體有股肱一樣,故稱大臣為國體
(3) 國家的典章制度,國家之體統
(4)治國之法。《藝文志·諸子略》: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
出處與詳解
1、大臣輔佐國君,猶人之有股肱,故稱之為國體。
①《穀梁傳·昭公十五年》:"大夫,國體也。" 范寧 注:"君之卿佐,是謂股肱,故曰國體。"
②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流業》:"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 伊尹 、 呂望 是也。"
2、國家的典章制度;治國之法。
①《漢書·成帝紀》:"儒林之官,四海淵原,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
②宋 陸游 《謝台諫啟》:"望重朝綱,學通國體。"
③清 姚瑩 《與陸制軍書》:"國體具存,紀綱不紊。"
3、國家或朝廷的體統、體面。
①《明史·徐溥傳》:"外國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無勞遣使。萬一抗令,則虧損國體。"
②《明史·西域傳一·吐魯番》:"事干國體,不可不慎。況此賊倔強無禮,久蓄不庭之心。
③《平山冷燕》第一回:"今恐叨飲過量,醉後失儀,有傷國體。"
④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咸豐季年三奸伏誅》:" 載垣 端華 均著加恩,賜令自盡……此為國體起見,非朕之有私於 載垣 端華 也。"
4、表明國家根本性質的國家體制,是由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來決定的。
政治意義
不同類型國家的憲法對國體的表現方式卻很不一致。資本主義國家憲法通常以"主權在民""全民國家"等超階級的字樣規定國體,否認國家的階級本質。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公開表明國家的階級本質,宣布自己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國家根本性質的國家體制,是由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來決定的。我國的憲法第一條規定:我國的國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決定因素
國體歸根結底是由統治階級決定的。因為國家總是那個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需要藉助手中掌握的國家機器,鞏固有利於自己的經濟基礎。當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導致社會生產方式改變時,國體遲早會隨之改變。例如資產階級革命使封建主階級專政轉變為資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革命使資產階級專政轉變為無產階級專政等。
在同一類型的國家裡,由於階級力量的實際對比關係不盡相同,也可能出現多種模式的國體。例如資產階級國家,有的可能是大資產階級專政,有的可能是中產階級專政,有的可能是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等等。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也是如此,有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有的是人民民主專政,有的是工農民主專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