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固沙草

中文学名:固沙草

拉丁学名:Orinus thoroldii

界:植物界[1]

多年生禾草根茎—疏丛型。根状茎长达20cm以上,密被有光泽的革质小鳞片,鳞片老后脱落。秆直立,细硬,高20-50Cm。叶鞘被短柔毛,或鞘口处毛长而密,叶舌膜质,长1—1.5mm,叶片扁平或内卷,长3—9Cm,宽2—3mm,两面被柔毛或无毛。

圆锥花序长6一15cm,分枝单生,2—6枚,长1—7Cm,小穗含2—3小花,长7—9mm,黑褐色,颖披针形,质薄,第一颖长4—5mm,第二颖长5—6mm,外稃遍生柔毛,具3脉,无芒或有小尖头,第—外稃长6—7mm,内稃脊上及两侧有柔毛(图31)。

目录

分布区域

我国的西藏唐古拉山南侧、喜马拉雅山北侧

目录

基本内容

种中文名: 固沙草 种拉丁名:Orinus thoroldii (Stapf ex Hemsl.) Bor 科中文名: 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 固沙草属 属拉丁名:Orinus

形态特征:多年生禾草根茎—疏丛型。 根状茎长达20cm以上,密被有光泽的革质小鳞片,鳞片老后脱落。秆直立,细硬,高20-50Cm。 叶鞘被短柔毛,或鞘口处毛长而密, 叶舌膜质,长1—1.5mm,叶片扁平或内卷,长3—9Cm,宽2—3mm,两面被柔毛或无毛。 圆锥花序长6一15cm,分枝单生,2—6枚,长1—7Cm,小穗含2—3小花,长7—9mm,黑褐色,颖披针形,质薄,第一颖长4—5mm,第二颖长5—6mm,外稃遍生柔毛,具3脉,无芒或有小尖头,第—外稃长6—7mm,内稃脊上及两侧有柔毛。

地理分布:固沙草分布于我国的西藏唐古拉山南侧、 喜马拉雅山北侧(定日一定结)及 雅鲁藏布江两岸海拔3650—4300m的砂质土壤上。

生态特征:固沙草 分蘖力较强,能形成大量根茎。冷季地上枯萎,根茎存活,第二年6月中旬开始萌发,7—8月生长迅速,抽穗后生长缓慢。该草再生力较强,夏季放牧后,能产生一定量的再生草。固沙草适应于温暖较干旱的砂质土壤生境,为典型的喜暖 旱生植物,多分布于热量充足的河谷砂质地及阳坡砾石地上,常在海拔3650—4300m之间,是较典型的干草原牧草。根系发达,常形成强大的根网,耐践踏,固土保水力强。也耐早,耐贫瘠,在砂质地及砾质地上生长良好。由于固沙草生活力强,兼具有性繁殖和 无性繁殖,所以能迅速占据地面,成为干草原的优势种,并常与 砂生槐(Sophoramoocrft-iana)、 沙蓬(Agriophyllumaquarrosum)、香藜(Chenopodiumbotrys)、 蒺藜(Tribulusterrestris)、伞花 绢毛菊(soroseris umbrellata)、纤杆蒿(ArtemisiademiSSa)等组成温性灌丛草原 植物群落,广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

饲用价值:固沙草从萌发开始到抽穗前质地较柔软,为各种家畜喜食,尤以绵羊喜食,抽穗后,适口性有所下降,冬季枯萎后仍为 羊群所采食。固沙草营养较丰富,该草富含 无氮浸出物, 粗蛋白质含量中等以上,钙磷比例适当,但含量偏低(表31—1)。据体外消化试验,固沙草有机物质消化率较高,但 代谢能较低

参考资料

  1. 固沙草,搜狗,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