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网络 的图片

因地辛,中药名。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生姜

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别 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干姜姜皮鲜生姜蜜炙姜姜的根茎栓皮川姜母姜,

用药部位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炮制方法

1、生姜: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2、煨姜: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

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时取出,

除去纸,切薄片。煨后解表作用减弱,主要用于温中止呕及治疗腹痛泄泻。

性味

味辛,性微温。[1]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主治

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2]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

选肥大无嫩芽的新鲜姜切片,用沸水烫5~6分钟,使姜内的淀粉润洁。

然后每100千克鲜姜用硫磺1.5千克进行5分钟左右的熏硫溜,尔后用冷水洗净,

再送入烘干室内烘干,温度以65℃~70℃为宜。

烘时温度应逐渐上升,免得淀粉糖化、变质发黏。经过烘干,即得姜片干成品。

生理特性

多年生宿根草本。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 25-28℃,

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广西主产区大部分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8-19℃,7月平均气温为25.3℃,极端高温为39℃;

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2℃,极端低温为-4℃;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

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

产地

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山东莱芜、安丘亦有出产。

相关论述

《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目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