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十哲
四科十哲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 )。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四科十哲。
《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传。在这篇列传中,有记述较详者,亦有记述简略,只有两字人名,例如商泽、孔忠;可能也有遗漏者,例如郑玄称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未载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纥一起投军,“生秦丕兹,事仲尼。”[2],《史记》亦不载秦丕兹。
《仲尼弟子列传》也有不少错误,例如记录子贡错误百出,子贡参加“艾陵之战”,“大破齐军,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左传》只记有五将军。[3]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子渊)、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底下是四科十哲与相关弟子资料:
I.德行科:
II.言语科:
- 宰予(子我):宰子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宰子认为为了精进德业,服丧一年也够了,孔子相当生气而批评。另外,他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
- 端木子(子贡):孔门第三得意弟子,带领众弟子为孔子守丧三年,三年后再独守三年,共为孔子守了六年丧礼。专长是外交辞令,本身是商人,为儒商先祖,与陶朱公范蠡齐名。
III.文学科:
IV.政事科:
- 仲子(子路):孔门第二得意弟子,出仕卫国孔悝家臣,后被乱兵所杀,剁成肉酱,得年六十三。少孔子九岁,仲子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孔子曾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会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同时也表示:“子路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论语》中提到他是孔子门下四类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语、文学)中杰出的“政事”人才。但也因为尽忠而身殉。仲子在战斗中不忘记系好帽带,也因此而死。后代文人,多不因此视仲子迂腐,而是惋惜他在危难中并未顾及自身的安全而丧命。
V.其他:
- 曾子:孔子晚期收的的弟子,世人尊称其为“曾子”。他比孔子小46岁。虽然孔子认为他天资鲁钝,但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他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修身之法,成为后世追求道德提升之人自省的途径。
目录
后世评价
孔子作为一流的教育家,一直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但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孔门的“四科十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称之为孔门弟子的光荣榜。
孔门“四科十哲”的说法最早源于《论语.先进篇》[4] 。单独有一小段话记载:“德行:[[|颜回|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新儒家韩愈、李翔的《论语笔解》[5] 将其概括为“四科十哲”。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孔门“四科十哲”中的弟子是跟随孔子被困于陈蔡时的人。
朱熹对“四科十哲”做出了自己的见解判断:“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于此可见。”朱熹明确认为,这“四科十哲”是孔子所定。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这主要得益于他的门生及弟子为他整理的《论语》一书,以及他的弟子,对他的学说不遗馀力地口耳相传,在那个传播途径较为封闭的时代,能及时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普及到民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因此得到流传。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字子渊,是孔子无可争议最喜欢的得意门生,在诸多弟子中,孔子对颜渊的称赞最多,被后人尊为七十二贤之首。他的优点实在太多了:贤德、谦逊好学、安贫乐道、脾气好……而且是孔子学说最坚定的铁杆粉丝。他随同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遇险的艰难岁月,孔子其他弟子对其学说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劝服其他同门师兄弟继续支持老师的理想政事,始终不懈怠。
但不幸的是,颜回早早过世,孔子哀痛至极,悲恸直呼“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对待感情,一向主张温柔敦厚的节制,但到了颜渊这里,完全抛弃了他自己一生坚守的原则底线,可见对待颜渊的与众不同之处。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前487年),名损,字子骞,孔门高徒之一,德行与颜回并称。他为后世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孔子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闻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夸赞他的话,都是中肯的评价。而元朝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第五个故事“芦衣顺母”的主人公就是闵子骞。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给他娶了个后妈,又生了两个弟弟,但继母想尽办法虐待他,冬天给弟弟们穿棉花做的棉衣,而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车时因为寒冷发抖,牵车的绳子掉在了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著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他遭到了继母的虐待,回家十分生气,准备休妻。而闵子骞不计前嫌,为继母求情,跪在地上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从此,闵子骞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冉伯牛
冉耕(约前544~?),字伯牛。关于冉伯牛的历史资料记载很少,但根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时候,他举荐冉伯牛担任中都宰,能力应该不一般。至于他能列席“德行科”,德行肯定无可挑剔,但“德行科”四人的德行,分别有所侧重,颜回好学,闵子骞重孝,那么,冉耕应该是在协助孔子推行仁政方面有过人之处,得到孔子的格外重视,“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论语.壅也》),这是孔子去看望得重病的冉伯牛时,所发出的沉重的叹息。
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有执政之德,从政之才。孔子认为其具有仁君的美德,称赞其“壅也,可使南面。”这是孔子对其弟子在为政方面,独一无二的最高评价,因此后世对冉雍的评价也很高。他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为“孔门十哲”,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也称为三冉。
宰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孔门十哲"之一。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曾从孔子周游列国,被孔子派遣出使齐国、楚国。唐玄宗在位时,被追封为“齐候”,宋代追封他为“临公”,明嘉九年改称“先贤宰我”。
宰我曾白天在课堂上打瞌睡,孔子饱含爱意地批判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一般从不言语犀利批评学生,可见他对宰我的重视和寄予殷殷希望。他还敢于挑战孔子的权威,认为孔子提出三年丧期过长,应该改为一年期,被孔子批评为“不仁”(见《论语·阳货》),他最后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
子贡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是“孔门十哲”中极不寻常的人物,雄辩有口才,具有经邦济世之才,政治外交才能卓越,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巨富,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钱袋子”。
《论语》中对其言行的记录较多,孔子曾称他为“瑚琏之器。”,当孔子处于困厄之中时,子贡总是能挺身而出,当年孔子及弟子困于陈、蔡,绝粮断炊之际,门徒个个徒叹无可奈何,是子贡出使楚国,致使“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每到一个地方出使,总要从头到尾宣传其老师孔子的政治主张,推销孔子。孔子的儒学能名满天下,子贡功不可没。司马迁对子贡评价很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6]中,对子贡费笔墨最多。
冉有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世人尊称“冉子”,以政事见称,尤其是个理财高手。孔子认为他能胜任大管家这种职务,他曾担任季氏宰臣。是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0多年的孔子,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受到冉子不少照顾。
季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 ,孔门十哲之一,他虽然遇事冲动,好为匹夫之勇,这让孔子常常很为他很担心,但他确是孔子学生中最衷心的侍奉者之一。
他与闵子骞一样,也是个十足的大孝子,他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角,子路家里贫穷,只能采摘野菜作为粮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他做了大官,常常怀念双亲,遗憾不能再为父母负米。后来在卫国发生内乱的时候,为救其主李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临死时,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得很壮烈。子路一死,孔子周游列国少了个最忠实的保镖,孔子很伤心。
子游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众多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小孔子四十五岁。他对礼乐之学特别上心,孔子认为子游的主要贡献在于“道启东南”,是孔子学说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使者,他曾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在子游晚年,他回到江南故乡,传播儒家学说,在虞山等地讲学,弟子数以千人,是南方儒学文脉之祖,因此他被列为“十哲”文学科之首。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晚年弟子,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是孔子弟子中的文科高材生。《论语》中保留了他许多著名的格言,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夏年仅29岁,为孔子守孝3年后,告别同门师兄弟,来到魏国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开讲经学,先后收徒三百,这是有名的“西河设教”,子夏的弟子中,有10多位垂名青史的能臣武将,传诵至今。比如:法家李悝、西门豹、段木干;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史学家公羊高、穀梁赤等。子夏醉心传播文化,淡薄名利,万世仰之。
影片
参考资料
文献
-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 《左传·襄公十年》
- ↑ 《春秋左传: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传·哀公十一年》:“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甲戌,战于艾陵……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
- ↑ 《论语.先进篇》
- ↑ 《论语笔解》
-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