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气篇第十九
四时气篇第十九
目录
【题释】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释义】
黄帝问岐伯说,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大都与四时的气候有关,针灸缪刺的方法,也因各个季节的气候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么规律呢?岐伯回答说,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灸刺的方法,也是要以这一季节的气血特点为依据的。因此,春天灸刺,宜取经脉、血脉和分肉之间的气道,病重的用刺深法,病轻的用刺浅法。夏季针刺应取在这一季节偏盛经脉的孙络,或者用只刺透皮肤而到达分肉之间的浅刺法。秋季应取经脉的输穴,病邪在六腑就取六阳经的合穴。冬季宜取所病脏腑对应经脉的经穴和荥穴,而且一定要深刺并留针时间长些。
【原文】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瘸[1]。风瘃[2]肤胀,为五十七瘸。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3]之。
【注释】
[1]痛音"伟",一般指伤疤,这里指腧穴。
[2]风瘃瘃《太素》、《甲乙经》均作"水"。风水是一种外感风邪引起的水气病。
[3]卒刺在此是指使用火烧过的针治疗。
【释义】
温疟病,没有汗出症状的,可用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治疗。患风水病肌肤肿胀的,可以用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腧穴治疗,如果是使用针刺放血的治疗方法,就应该将该穴位的恶血放干净。脾胃虚寒所致的飧泄证,应该取三阴交,使用补的手法,再补阴陵泉,都要久留针,直至针下有热感的时候才能起针。转筋病,其部位在外侧就取阳经的穴位针刺,在内侧就取阴经的穴位针刺,都使用火针针刺。
【原文】
徒瘃[1],先取环谷[2]下三寸,以铍针[3]针之,已刺而篙[4]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瘃,必坚。来[5]缓则烦挽,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瘃尽乃止。饮闭药[6],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7]肠中不便,取三里,盛写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注释】
[1]徒瘃指水肿病。与风水相比较,只有水气,没有风邪。
[2]环谷穴位名,现已无从考证该穴的位置。
[3]铍针音"披",古代九针中的一种,针的尖端形似宝剑,两面有刃,多用于外科肿胀部位的刺、割等方法,出脓血。
[4]笛通筒。指中空如筒的针。
[5]来据《甲乙经》为"束",可从。
[6]闭药用于治疗闭证的药物,这里指利小便的药。
[7]骨为干《甲乙经》无此三字,且文意与上下文不和,疑为误人。
【释义】
只是水肿病而没有风邪的,先取环谷穴之下三寸的穴位,用铍针刺,然后用中空如筒的针刺入,将水抽出后放掉,反复进行几次,抽空其中的水,然后用布带将腰腹部捆束。如果束得过松就会使患者感到烦闷,绑紧就能舒适、安静,每隔一天治疗一次,直到水肿退尽为止。同时服用通闭的药物以利小便,防止再肿。就在开始针刺的时候服药,用了药物不要进食,刚吃过饭也不能服药,并保持饮食清淡,不能食用伤脾助湿的食物。这样的治疗及饮食,要坚持一百三十五天。湿邪为主的邪气造成的著痹长久不愈,是寒湿邪气久留体内所致,使用疾进疾出的针刺方法取足三里穴。湿邪在肠中造成肠胃不调的病证,治疗也取足三里穴,邪气盛的泻实,正气虚的补虚。麻风病,一般都用针刺其肿胀的部位,针刺之后,再用锋利的针刺这一部位,再用手挤按该处以压出毒气和恶血,直到消肿为止。要常食用些普通的食物,不要吃其他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
【原文】
愎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1]、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儋儋,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日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2],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注释】
[1]肓之原穴位别名,《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就是现在的气海穴。
[2]邪在三焦根据《灵枢•本输》,当指邪在膀胱的病变。
【释义】
腹中常有鸣响,腹中有气向上冲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这些都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该针刺肓之原、巨虚上廉、足三里几个穴位。小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及腰背和脊骨,向上冲至心胸部位,这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于睾系,向后附属于脊,其经脉贯通肝肺,络于心系。所以小肠邪气盛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表现,上冲肠胃,熏蒸肝脏,布散于肓膜,结聚于脐。所以要取肓原穴以散肓之邪气,针刺手太阴经以补肺虚,刺厥阴经以泻肝实,取巨虚下廉以祛邪气,同时又要按压小肠经脉所过之处来调和气血。病人经常呕吐,且呕吐物中挟有苦水,并常常叹气,心中恐惧不安,害怕有人将会逮捕他,这是邪气在胆腑,阳气上逆于胃的病证。胆中的汁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苦水,这叫做呕胆。治疗应当取足三里穴来和降胃气,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以消除月日气卜谫的痒状。根据病邪和正气的虚实状况斟酌以祛其邪气。饮食不能下咽或者感觉胸膈阻塞不通,这是病邪留于胃脘的病证。邪在上脘,就用针刺的方法抑制邪气的上逆而使气下行;邪在下脘,就用散法以祛除积滞。小腹疼痛、肿胀,小便不利,是邪在膀胱,针刺取太阳大络,观察足太阳经之络脉与厥阴经的小络,如有瘀血结聚的,针刺以祛其瘀血。如果小腹部肿痛向上连及胃脘的,取足三里。
【原文】
[1] 睹其色,察其目[1],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注释】
[1]目原作"以",据太素改。
【释义】
[2] 诊断疾病时看病人的面色,观察患者的眼神,就能知道正气的散失或恢复的情况;观察眼睛的颜色,可以知道病邪是存在还是已经消失。审查病人的形态、动静,再诊察气口、人迎的脉象,脉象坚实、滑利且洪大的,是病证日渐加重的表现;如果脉象软弱和缓,就是病邪将要衰退的表现。各经脉诊候的部位实而有力的,是正气旺盛的表现,三天左右就能痊愈了。气属肺脉,主候人体的阴气,人迎属胃脉主候人体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