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毛尾睡鼠
四川毛尾睡鼠(學名:Chaetocauda sichuanensis)。為1985年報道的在中國四川省平武縣王朗保護區發現的一個新種。四川毛尾睡鼠為睡鼠科的毛尾睡鼠屬下的唯一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平武。
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四川毛尾睡鼠 |
中文名 四川毛尾睡鼠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
[[
目錄
棲息環境
四川毛尾睡鼠棲息於亞高山針闊混交林的河谷兩岸。在小樹枝上築窩,宛似鳥巢,直徑12cm,離地3~3 .5m。主要在夜間活動,多在樹上覓食,偶爾下地活動。
食物
特徵
體重25克左右。髭毛長,眼大,耳長,尾粗。口鼻淡棕色,眼周黑褐色,前額灰褐色,體背暗灰赭色,腹面灰色。背腹色澤分區明顯。尾背深褐,尾腹淡褐。5月發現孕鼠,每胎產4仔。我國特有,僅分布在四川,棲息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亞高山針闊混交林。
鑑別特徵
體長約90mm;尾長92~102mm;後足長18.5~19mm,耳長16~18 .5mm。顱長26.3~27 .2mm;顴寬15.1~15 .3mm;齶長約9.1mm;眶間寬4.6~4 .7mm,乳突寬19.4~12 .8mm,聽泡長8.8~8 .9mm,上頰齒列長約3.5mm;門齒孔長約5mm。
體較其它睡鼠小。眼大,耳長,前足4趾,前後足均有2個肉墊;尾較粗,略較體長,覆以密毛,掩蓋着鱗環。體背面灰棕赭石色;眼周具窄栗色圈,並與眼下栗色三角區相連,栗色區向下延伸而與口周圍棕色環相接;耳深褐色,具棕褐色邊緣;體腹面呈磚灰色,微帶皮黃色澤;體背腹面毛色有明顯界限;前後足背面淡褐色;尾背面深褐色,腹面較淡。乳頭4對。
顱骨顴弧較寬,約為顱長的56.8%;眶間寬約為顱長的17.4%;鼻骨較短;腦盒發達,寬約為顱長的47%,後頭寬約與腦盒等長。門齒孔較長,約為顱長的19%,其後端超越第4前臼齒的齒根前緣。齶骨後緣中間達第3上臼齒一半的水平。聽泡發達,長為顱長的33%。上門齒前面中間有一縱溝。頰齒4/4。第4上前臼齒具4個齒嵴、3個齒尖,第1齒嵴短小;第1和第2上臼齒各具5個齒嵴、3個齒尖;第3上臼齒僅有4個齒嵴、3個齒尖。上前臼齒和上臼齒各具3個齒根。下頰齒列齒冠面結構極為簡單。第4下前臼齒僅具2齒嵴,2齒根;下臼齒均各有3個齒根。
膚色
眼圈深栗色;耳較長,前折達眼部;尾較粗,端部呈棒形,被以密毛。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