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四世同堂紀念館

四世同堂紀念館,著名作家老舍在重慶北碚的故居,於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四世同堂紀念館
別名: 老舍舊居、重慶老舍舊居、多鼠齋
地理位置: 重慶北碚天生新村63號附32號
開放時間: 9:00-17:00 (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參觀
被評為: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展館精品: 《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和日文、法文等9種版本的《四世同堂》小說
歷史: 著名作家老舍1943年6月至1946年2月寓此。

紀念館簡介

  四世同堂紀念館,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北碚定居的寓所,暨中華全國文藝屆抗敵協會北碚辦公處,是國內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為紀念老舍那段「為抗戰而寫」的歲月,於2010年由」老舍舊居」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該房屋位於北碚區天生新村63號附32號,建於1940年6月,原為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住所。房舍系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上下兩層共8間[1],面積約120平方米,桐蔭扶疏,環境靜謐。8月林氏赴美,將房贈與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北碚分會作為辦公處。抗戰期間,部分到北碚的作家到此暫住。

  1940年春老舍先生來碚組織文協工作,1943年夏定居於此。1943年11月,夫人胡絜青偕孩子從北平逃出,在此一家人團聚。1946年老舍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講學。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老舍先生在此創作了大量抗戰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八方風雨》、《民主世界》;短篇小說《一筒炮台煙》、《貧血集》等;話劇《桃李春風》、《王老虎》、《張自忠》等,以及散文、雜文、詩歌、曲藝等共計百多萬字的作品。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重慶總會被日機轟炸,總會的活動大部分在北碚舉行,使之成為抗戰後期重慶乃至全國文化活動中心,常來此的主要有梁實秋、以群、郭沫若、田漢、艾青、光未然、姚逢子、肖紅、趙清閣等文化名人。

  在抗戰中,這裡是老舍先生在重慶生活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居所。老舍先生在生活極端困難和複雜的情況下,為抗戰、為團結、為人民大眾的利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作品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成為了鼓舞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有力武器。他為人的凜然正氣、坦誠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不朽的作品也將彪炳史冊。

  紀念館陳列有老舍的各類照片160餘幅,文獻160多冊,還有老舍用過的文具和實物,供海內外遊人參觀、瞻仰,是了解老舍人格魅力、感悟老舍文學精神的重要地方。常有美國專家、日本學者、韓國詩人以及香港、台灣、大陸的文化名流來此尋跡觀瞻。現已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實踐基地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學習的地方。

更名起因

  為舊居更名的想法來源於青島的老舍舊居。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到青島考察時發現,青島老舍舊居更名為「駱駝祥子紀念館」後名氣大增。之後,他向重慶市文化局和舒乙先生建議更名,舒乙也非常贊成。因為老舍影響頗大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就是在北碚舊居完成創作的,決定將此處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舒乙親自為紀念館題寫牌匾,他還帶來《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和日文、法文等9種版本的《四世同堂》小說給紀念館收藏。

館內布局

  舊居旁是老舍銅像,先生戴眼鏡,着長袍,端坐在藤椅上靜靜思考。

  舊居屋內四、五十平方米的客廳牆上懸掛着老舍的近百幅生前照,照片記錄了先生在重慶為支持抗戰而作出的努力。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重慶總會被日機轟炸後,這裡幾乎成為抗戰後期重慶乃至全國的文化活動中心,梁實秋、郭沫若、田漢、艾青等文化名人時常來訪,坐在客廳里談論家國事。

  客廳左側的一間屋子是老舍的書房兼臥室,裡面陳列着老舍曾經伏案奮筆的書桌。

歷史發展

時間 事件
1940 該房屋建於1940年,原為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先生住所。
1942 林先生離碚將此房捐贈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為辦公處。
1943 老舍先生來碚組織文協工作定居於此,至1946年離開。
1992 3月1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審定老舍舊居為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 12月,由區文廣局組織實施的「老舍先生生平紀念展」正式對外開放。
2006 區文廣新局再次對老舍舊居進行全面修繕,並邀請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到現場進行開館剪彩。
2010 11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之子舒乙以及國家級、市級相關領導親臨現場對該紀念館舉行了隆重的「四世同堂紀念館」更名揭牌儀式。

老舍在重慶

時間 事件
1938 7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8月14日,老舍先生來重慶,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協會的日常工作。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裡。青年會是「文協」在重慶的第一個會址,老舍與何容住在二樓窗口向陽的一間,中間一個九屜桌,兩張單人床分放兩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1940年8月房屋被炸毀才離開,現僅存當年樓上的「青年會」三個大字殘跡。這期間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第四部短篇小說集《火車集》,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2]
1939 4月下旬至5月4日,老舍為給"文協"籌款,寫出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這部四幕話劇揭露與鞭撻了大後方的貪官污吏勾通漢奸,大發國難財的卑劣行徑。11月,由中國電影製片廠怒潮劇社首演。
1940 1月,老舍與宋之的合寫了四幕話劇《國家至上》,講述了回漢兩族同胞團結抗日的故事。這部話劇於1940年4月由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抗建堂隆重公演。6月至8月,老舍應軍界朋友之約創作完成了話劇《張自忠》,劇中描寫了張自忠將軍堅持抗敵、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
1941 1月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公演話劇《張自忠》。
1943 11月17日,胡絜青帶着三個孩子到達重慶北碚,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鍔路24號的小樓里(現為天生新村63號副16號)。與老向一家、蕭伯青、蕭亦五同住「文協」北碚分會的一座小樓。1943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況下,創作完成了長篇抗日武裝鬥爭小說《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說集《貧血集》。
1944

1月,根據胡絜青向大家講述的北平淪陷和北平人民的痛苦生活,老舍以這些真實的材料為背景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在重慶寫完了前兩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饑荒》於1948年在美國寫完。
4月15日 ,《新華日報》為「文協」成立六周年與老舍創作生活二十周年發表社論,郭沫若、茅盾、何容、臺靜農、臧克家等人均寫文章或賀詞表示祝賀。茅盾在文章中說: 「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私方,也是文藝界同人的公論。」
4月17日重慶文化界在百齡餐廳舉辦紀念老舍創作二十周年茶會,邵力子、黃炎培、梅貽琦、鄧初民、茅盾、顧一樵、孫繩武、張道藩、沈鈞儒、董必武、楊雲竹等相繼發言。北碚、成都、昆明等地的"文協"分會也舉行了紀念會。

1945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完成《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四世同堂》這部長達百萬字的長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傳統和國民性,對中國當時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釋為什麼中國幾乎被日本吞食,幾千年封建文化傳統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故居圖片

人物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鬚溝》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