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嘉排村(又名下伍堡)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晋江市英林镇南部围头湾西北部,面临大海,与金门太武山遥遥相对,曾是历史上泉州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港口有码头停泊船只,南北海陆交通顺畅,是贸易繁荣街市之村,北为陆地,上山农田之作,南为下海出港之地,也是飘洋过海出国谋生赤子之侨乡。全村面积1.76平方公里,南北长2.76Km,东西宽1.32Km,由下伍堡、岑张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群团组织有老协总会〔4个分会、1个老体协〕、妇联、团支部、民兵营、6个卫生所、幼儿园、校董会基督教会、海潮庵管委会,成立5个企业党支部。[1]

[]

目录

域内设施

该村于1958年就兴建一座影剧院,1978年重建,已成危楼;在海潮庵、南湾公园有二套群众健身运动路径,乒乓球、排球、汽排球、篮球、象棋、太极拳、太极剑等有益于群众心身健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全村展开了;加排中心小学参加省地小学排球赛,多次获得冠亚军。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嘉排的排球史,就没有福建省的排球史。”

下伍堡素有“排球之乡”的美誉;村民们出海捕鱼,劳动之余,便在海滩上休息、玩耍。20世纪初由华侨从南洋传入排球,人们将竹竿、树干等插在海滩上,拉起了绳索破渔网,或呼朋引伴,或不约而同,在海滩上打起了“球”来。最初的“球”是自己捆扎的布球、竹球,后来,慢慢变为正式使用的皮制、胶制的排球。1942年“伍中队”代表晋江县参加第四行政区第二届运动会获冠军。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元旦“伍中队”参加第六届晋江县运会获冠军,并代表晋江县参加第七届全运会福建省预选赛获亚军。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以嘉排村为主组队的晋江地区代表队参加首次全省排球预选赛获冠军,并代表省队参加华东区比赛获亚军。张孙从、杨荣电、杨荣权、杨家管等为华东地区代表队的基本成员参加全国首届排球比赛。回闽后即组建省男子排球队;

1956年,全国在北京举行全国11个县市农民排球赛,广东的台山县和代表福建晋江县队的嘉排伍中队分别夺取冠亚军;1957年以嘉排伍中队杨家管、姚嘉栋、杨绪京、姚天助为主力组成晋江地区队参加在福州举行的全国排球分区锦标赛夺冠;笫三天,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视察嘉排村;同年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排球锦标赛获笫五名。1958年,福建省男子排球队里,一个队12个人中就有7个是嘉排人;除男排外,还吸收了嘉排的张秀刺、陈阿觉、杨阿荔等女同志为省女排和省公安厅女排的队员。

1973年嘉排村代表出席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省体委把嘉排村列为省发展体育运动“四五”计划的排球运动重点地区。随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嘉排摄制“排球之乡——伍堡”记录片在全国放映而闻名于世;那时,嘉排已是人尽皆知的“福建排球之乡”。排球这张“名片”,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嘉排,认识了晋江。

服装业、水产养殖业是嘉排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全村以服装制造加工、纺织业及相关行业为主的企业50多家,素享“闽南服装名村--下伍堡” 美誉,成为国内外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料的集散地,拥有名企业“振祥”“ 力豹 ”“达斯美”“ 百威”“ 黑山岛”“ 卡丹”“名人岛”“爱达莱”“雪中红”“凯亚”等众多企业。

地名含义

据伍堡海潮庵资料记载,后周广顺二年(公元九五二年)伍姓商人从海上用船载货南运至围头湾,时遇大风大浪,船只漏水无法向前行驶,避入陈坑澳,伍姓船家用货箱叠为碉堡状渐居住,后伍氏在陈坑(村名,在伍堡村南一里路,据传说约在伍堡海岸以南的酷礁仔附近)澳附近定居建村故称伍堡,后其他姓氏族人陆续迁居伍堡,伍姓又移他乡,伍堡村名沿用己有1051年。

姚嘉排是伍堡村人,早期参加中共闽南特委领导的地下工作,晋江解放前夕的一九四九年五月二日(农历四月初五)在革命老区东石塔头村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英勇不屈,壮烈牺牲;解放后的一九五一年初以伍堡自然村为中心的周围几个自然村成立乡人民政府,为纪念姚嘉排烈士的英雄事迹,新成立的乡人民政府命名为嘉排乡人民政府,当时筹建乡盐场命名为加排盐场;嘉排成为伍堡、岑张、林厝自然村的行政村名沿用。

历史沿革

历史上嘉排隶属晋江县,宋为晋江县仁和里,明、清属晋江县十一都,行政村区域内古村落有陈坑、陈林、伍堡、林厝、岑张、柯厝头、壳灰厝、中厝、枫厝。解放后的1951年初成立嘉排乡人民政府至1956年,1957年土地改革时为集力高级联社隶属金井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英林人民公社嘉排生产大队;1984年8月改为村委会,1990年至1992年改为村公所,1992年8月又改为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嘉排村西南沿海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北邻后头村、旧西湖村,东接三欧村、谢厝街村,西连湖尾村、柯坑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人口5559人,1453户,大部份汉族,村民有张、姚、杨、柯、林、王、童、陈、蔡、许、孙、周、吴、李等16姓,旅外乡亲及港、澳、台同胞3千多人。

村容村貌

村域内交通、电力、通迅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广播电视、卫生、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服务机构有:南湾中学、嘉排中心小学、嘉排幼儿园、伍堡卫生院、伍堡信用社、伍堡邮电局、伍堡边防派出所、南湾公园、嘉排文体中心等一批设施完善的科教文化设施;

商贸居民区拥有一市(莱市场)二村(新岑张村、岑张村)三路(南湾路、东兴路、新街南路)四街(伍堡北街、伍堡东街、伍堡西街、新兴街)十五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伍西区、文体区、邮电东区、邮电西区、公园东区、公园西区、东兴南区、东兴北区、伍东区、伍中区、水关区、海潮庵区、林厝区);宽裕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1]

气候和物产

地处东经125°63′-64.5′、北纬20°30.5′-33.4′,晋江市英林镇南部台地,西北高(海拔21.3m)东南低(海拔3.5m),属亚热带气候,常年东北风居多,年平均温度在20-23摄氏度。该村盛产紫菜、海蚝和鱼、虾、螃蟹。

交通运输

东(石)金(井)公路从村北部东西横贯,北有英伍公路,沿海大通道从村南沿海岸线穿过;村西南处有一个小码头,是海上捕鱼通商的船只停靠点。该村在解放后就建成英伍公路,客车通往周边各镇及泉州、厦门、福州及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村中主干道全部水泥路面;码头因在沿海大通道基建被淹没。

风景名胜

风景点名胜古迹有海潮庵三义届、三宇墓、望祖、庆山宫等。

海潮庵原名海韵堂(又名海潮寺),泉南四大名庵之一,海潮庵原来在伍堡村南海边的一座小庙,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由僧人慧基提倡重建造,初为简单的建筑。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仲秋,乡民集资扩大修筑,建成歇山式顶三楹三进院落。

据传,明永历三年(1649年)12间,郑成功率师在安海备战,驻于海潮庵一带。之后,郑成功亲率住在海潮庵的18位武僧挥师广东揭阳、潮阳、惠来、普宁等地抗清。第二年6月包围潮州府城,最终清军败北,史称少林十八助郑之捷。而后这18位武僧随军到台并在战争中殉难,故庵中镌有“助郑十八公庵聚国殇”联语,以致海潮庵于清初毁于兵火。

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春,乡民重兴,嗣后又几度修葺。1958年初冬,因炼钢引发火灾受毁,直至1990年,经海内外乡亲捐助重建。海潮庵范围5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群有海潮庵主寺大雄宝殿与福佑帝君宫、福德堂楼、山门、三潭碧水、四王府、菩提井、宝献法师舍利塔、云水堂组成。

而今,庵中又建宫观,规模宏大,气派堂皇,美轮美奂,雕龙石柱迥异多姿,且勒石楹联,巧对奇思,书体多变而相映成趣。庵前三潭碧水,临海浪花飞溅,庵中雕梁画栋,别具特色。

海潮庵也留有很多神赫威灵传说,如《白犬护“主”》《红帝伯》《海上救迷人》《神龟渡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