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
喻國明,男,1957年9月生,上海人 。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法學(新聞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喻國明 | |
---|---|
出生 |
1957年9月生 中國香港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知名作品 | (新聞學 |
工作經歷 1957年9月生於上海市。1979年-1989年就學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先後獲得學士(1983年)、碩士(1986年)博士(1989年)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分別任講師(1989年-1991年)、副教授(1991年-1996年)、教授(1996年)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級社會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主任。
2016年2月22日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在其認證微博上貼出文章稱,"本人因個人原因,申請調離中國人民大學,請予批准,並准予按照規定辦理相關手續。"這條微博之後被刪除。不過,喻國明又於當晚23時發布消息對申請調離一事予以確認。
另據"新聞界"雜誌官方微博消息,喻國明下一站將前往暨南大學任教。
2016年3月15日,從北京師範大學聘請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目錄
獲得榮譽
喻國明是國務院評定的對國家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曾經兩度獲得中國新聞獎學術論文獎,四度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等獎勵,是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的入選者,2000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研究成果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喻國明一直走在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前沿,早在八十年代中,他所提出的關於"傳-受互動方格"理論、新聞體制選擇的多維性理論以及他對中國新聞改革現實動因和未來走向的分析,等等,都是極富建樹的理論創新成果,其中不少概念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理論的基本"話語"而被收錄到有關學術辭典和專業工具書中。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喻國明的研究進一步轉入將學術前沿的理論與現實的傳播實踐接軌的方向上來。他一方面廣泛吸取國際學術界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做了大量把握中國傳播實際的極有認識和操作參考價值的調查研究項目,有針對性提出了"必讀(視、聽)性"的概念;提出了報紙不但是"新聞紙"而且也應該成為"有用紙"的概念;提出了傳播產業是一種"影響力經濟"的概念;近年來,他在新聞傳播實踐領域,提出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傳媒業發展的拐點論","從'增量改革'到'語法革命'"以及"整合力是傳媒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均在中國傳媒的發展中起到了重大指導作用,贏得了"中國傳媒十大創新人物"、"中國媒介發展思想人物"、"共和國60年十大影響力人物"等榮譽。
科研特色
喻國明是中國傳播學實證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他已經主持進行了400餘項具有廣泛學術影響的實證研究項目,特別是近五年來,喻國明在調查數據的價值挖掘、智能化文本分析技術在互聯網輿情監測分析中的應用,以及應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進行傳播學研究,並據此提出"瞬間效果"的研究範式等,在學術界具有廣泛影響。其中近年來最為重要的學術成果有:
1、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作為首席專家承擔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2004年
本成果首次對媒介公信力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探討,對媒介公信力的相關概念關係作了基礎性的界定,第一次從橫向的跨地域差異和縱向的制度和社會變遷角度來對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和影響因素作了探討,對一些建立在西方社會基礎上的分析理論提出了新的思考,原創性的提出了基於我國現實的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理論假設和媒介公信力生成模式,全面分析了公信力對媒介功能的影響。
本成果在總結國際學術界近百年來於傳媒公信力評測理論和方法及繁多實證案例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可將中國大眾傳媒公 信力狀況進行量化表達的傳媒公信力測評指標。
課題組於2005年11月組織實施了《中國傳媒公信力問題的全國居民調查》,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所進行的最大規模、指標體系最為完整、綜合測評傳媒種類最多的一項實症研究與評測分析,具有很高的實踐認識價值和理論促進價值。
本課題的最終報告已經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2009)
2、《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年度藍皮書系列)
《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從2008年起按年度發表,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傳媒發展指數指標體系(China Media Development Index,CMDI)有兩個突出的特點:首先,它是對全國和各地區的傳媒綜合實力的整體監測與評估的可操作的指標體系;其次,它將傳媒業放置於一個大的宏觀社會經濟環境背景中去,着眼從媒介的生產結構和規模、傳媒的盈利模式、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傳媒經營本身的發達和利用程度,以及媒介消費特徵與宏觀經濟的關係等五個方面,去搜尋、整合和挖掘我國現有的各種權威、經典的經濟統計和傳媒專業指標及數據,並採用科學方法進行歸納、研究與處理,從而構建出一個綜合、動態、結構性的中國傳媒發展指數(CMDI)指標體系。
通過這一指數指標體系,一方面我們可以對中國及31個不同省市區域的傳媒產業進行跨區域、跨年度和跨媒介的橫向縱向比較,從而對全國各個地區的傳媒發展狀態和綜合實力有了一個整體、動態地科學評估、判斷與排序;另一方面,通過上述指數指標的比較和參照,我們可以全面、深入地發現各個地區的傳媒發展優勢、不足以及其導致的具體原因,並從統計指標意義上給予詳分細縷的解讀和剖析。據此,本報告雖是出自對中國傳媒發展指數的編製成果的學術理論研究,卻從而具備了對傳媒產業戰略指導和實際傳媒經濟運作參考的雙重現實意義。
3、《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年度藍皮書系列)
2008年喻國明所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與北大方正智思研究院合作成立社會輿情監測研究基地,共同開發基於網絡內容的價值挖掘分析軟件,這套軟件的引入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在網絡輿情分析、網絡內容的價值挖掘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奠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在網絡輿情研究方面的引領地位。從2009年1月起,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推出中國輿情監測的月度報告及專項報告(如金融危機報道的專項分析、央視大火的輿情專項分析、公安幹警公眾形象的專項分析、江蘇省地區輿情的專項分析、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狀況的專項分析等等),並從2010年起每年度以輿情藍皮書的形式推出系列年度報告,已經在政府高層及輿論界產生重大反響,並收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與好評。實際上這套系統能夠進行的研究類型還相當豐富,隨着系統的完善,可以為人們開展輿情研究提供很好的技術平台。
喻教授作為國內傳媒經濟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對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產生了廣泛影響,近幾年來其所展開的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一直在推動着整個學科的完善和進一步發展,在喻教授的帶領下,人大新聞學院在傳媒經濟學方面已經形成了完備的課程體系和科研團隊。
教材建設上,喻教授牽頭編著的《傳媒經濟學教程》是國內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從經濟學的視角結合傳媒行業自身特性對傳媒業、傳媒機構、傳媒產品宏觀至微觀三個層面的全面和系統分析,對傳媒經濟學的整個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梳理的教程,該教程的出版對於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都是極大的貢獻。
近年來,喻國明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網絡輿情監測、大數據挖掘、傳媒經濟與社會發展等方面,出版了"中國社會輿情藍皮書系列"、"中國傳媒指數藍皮書系列報告"等。他還將認知神經科學引入到傳播學中,帶動了國內傳播學研究範式的革新。
學術講座 《新聞傳播學術新觀點:web2.0時代中國傳媒業發展邏輯轉型》、《新聞傳播學術新觀點:學術創新的着眼點與着手處》、《公共傳播、輿情監測與研究方法》
學術著作 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理論;輿論調查原理與方法,傳媒經濟與社會發展;傳播學研究方法。
已經出版的學術著作21部:《中國新聞業透視:中國新聞改革的現實動因和未來走向》(1993)、《中國民意研究》(1993)、《嬗變的軌跡:社會變革中的中國新聞傳播和新聞理論》(1996)、《媒介的市場定位:一個傳播學者的實證研究》(2000)、《解構民意:一個輿論學者的實證研究》(2001)、《解析傳媒變局:來自中國傳媒業第一現場的報告》(2002)、《傳媒影響力:傳媒產業的本質與競爭策略》(2003年)、《喻國明自選集》(2004年)、《變革傳媒》(2005年)、《傳媒競爭力》(2005年)、《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2005年)、《"拐點"中的傳媒抉擇》(2007年)、《傳媒的"語法革命"》(2007年)、《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2008年)、《中國傳媒軟實力發展報告》(2009)、《傳媒新視界》(2010)、《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2011)、《中國人的媒介接觸:時間維度與空間界面--基於"時間-空間"多維研究範式的定量考察》(2012)、《植入式廣告:操作路線圖--理論、實務、規制與效果測定》(2012)。另有400餘篇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自1979年至2010年底,在新聞學與傳播學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居全國第三位,被引文率居全國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