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喀布爾在哪裡

喀布爾

來自網絡的圖片

喀布爾在哪裡喀布爾,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位於該國東部的喀布爾河谷、興都庫什山南麓,北緯34度,東經69度,海拔1800米。喀布爾為喀布爾省省會,也是阿富汗的最大城市。[1]

喀布爾是一座有3500多年歷史的名城,著名的東西方通商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連接中亞和南亞的貿易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喀布爾」在信德語中是「貿易中樞」的意思。1773年杜蘭尼王朝統一阿富汗後,喀布爾成為阿富汗首都。

在阿富汗戰爭期間,這個城市繼續成為一個經濟中心,而且相對安全。1992至1996年間,一場內戰使喀布爾被軍事組織破壞,造成數千名平民死亡,嚴重破壞了基礎設施,以及大批難民外流。2001年11月塔利班政權垮台後,儘管塔利班反叛分子已經減緩了重建工作,並對北約領導的軍隊、外交人員和阿富汗平民發動了大規模襲擊,但阿富汗政府和其他國家都試圖重建這一城市。

據2016年統計,喀布爾有22個區,城區面積達1030.49平方公里,住宅總數396095套。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喀布爾在世界城市規模中排名第64位,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383名。

阿富汗是落後的農牧業國家,1971年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罌粟占喀布爾農作物生產的首位。工業以輕工業為主,主要有地毯、紡織、皮革、水泥、電力、採煤、汽車修理和製糖等,全國大部分工業都集中在喀布爾的達路拉曼宮。手工業約占工業產值的42%。由於戰亂不斷,工業產值下降,農牧業是經濟的主要支柱。

目錄

建制沿革

古代

阿富汗歷史悠久,喀布爾亦然。印度古經典《吠陀經》提到一個叫庫拔的地方,梵文研究者認為就是喀布爾。《波斯古經》也證實,庫拔就是今喀布爾所在的地方。中國《漢書》記載的叫高附的地方就是喀布爾。

喀布爾是著名的東西方通商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2000多年前就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在信德語中,喀布爾意為貿易中樞。古代馬其頓亞歷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紀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皇帝納迪爾沙赫均把這裡作為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征服印度的軍事要道。公元16世紀初,來自中亞的莫臥兒王朝創建者巴布爾占領喀布爾。1773年杜蘭尼王朝統一阿富汗後定都於此。

現代

喀布爾輝煌的古蹟不再那麼輝煌,倒是山坡上的土坯房格外顯眼。

艾哈邁德,公務員,他就是在山坡喀布爾街頭上租了一個房子。每個月工資只有60美元左右,而租房花去了一半。山上沒有電、沒有排污系統,沒有自來水,當然更沒有學校、診所等設施。「喀布爾某種程度上也是迅速城市化的犧牲品」,阿富汗城市發展部長的話,有幾分道理。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從巴基斯坦和伊朗回國的難民中,有100多萬進入了喀布爾。從各地湧進的流動人口數量也很可觀。城市設施與急劇增加的人口不相適應。只有2%的居民有正常供電,一半人口沒有安全用水。喀布爾每年降生18萬人,屬亞洲最高出生率。

人口大量湧入,加之城市規劃和配套法規不健全,非法建房成了喀布爾一景。據城市發展部長介紹,70%的新建房是違規的。尤其是一些富商、高級官員和要人利用國家土地大量違規建房出售出租,被人稱之為"landmafia"。

儘管如此,喀布爾仍是阿富汗最大的城市,全國公路和航空交通樞紐,也是全國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的中心。

城市結構

市中心的梅旺德大街矗立着綠色的梅旺德紀念碑,紀念碑四周有四尊大炮。城市周圍的山坡上,石山上、古塔、古墓、古堡以及清真寺、寺廟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沙希杜沙姆希拉清真寺、巴布爾陵墓、國王穆罕默德·納迪爾沙陵墓、國家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等。市內有食品供應、毛紡、家具製造、鑄造及大理石加工業等。

新城比較繁華,商業區、皇宮、官邸及高級住宅大多集中在此,市內多宮殿,較為著名的有古爾罕納宮、迪爾庫沙宮、薩拉達特宮、薔薇宮以及達爾阿曼宮等。達爾阿曼宮是議會場所與政府部門所在地。

宗教信仰

從公元651年東伊朗落入阿拉伯人之手開始,伊斯蘭進入阿富汗地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期間,由於地理、人文及社會發展等方面極為複雜的原因,阿富汗實際上處於伊斯蘭世界的邊緣。

阿富汗境內的居民大都是穆斯林,其中約80%~90%是遜尼派的哈乃斐派,其餘則是什葉派。從民族與教派的關係來看,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如普什圖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和俾路支人等大都屬於遜尼派,什葉派的主體則是哈扎拉人。

由於阿富汗的絕大多數居民是穆斯林,因此,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伊斯蘭教都有廣泛的影響,該宗教不僅提供了一整套的信仰與道德體系,深深影響着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定勢,而且很大程度上還為整個社會構建了某種約束和調節機制,規範着人們的行為方式與生活方式。同時,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阿富汗的大部分人文知識和智力活動主要是由宗教機構和宗教階層予以傳承的,因此,伊斯蘭教無可避免地在阿富汗社會與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深深印記。

「在一個像阿富汗這樣的國家,民族的概念發育未久,國家與社會兩相分離,人們只效忠於地方公社,伊斯蘭教是惟一可以構成所有阿富汗人共性的東西。可以認為,伊斯蘭教是「阿富汗文化的中樞神經」。

齋月,喀布爾分別位於查里卡爾(Charikar)和科黑達曼(Kohidaman)的兩個聖地以治療狂犬病而聞名遐邇。在喀布爾北面的帕伊米納爾山谷(Valley of Paiminar)約有40多個聖徒陵墓,它們無一例外地可以使婦女得到生兒育女的能力。

阿富汗人的家庭是一個封閉的小天地。男子是家長,婦女則服從丈夫,除了對自己的丈夫外,禁止向任何男人露臉。婦女外出要戴着面罩,即使在受過教育的人們中,男女之間的關係也比較保守。[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