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鳥(歐陽修詩作)
啼鳥(歐陽修詩作)
《啼鳥》,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所作七言古詩。該詩分發揮想象力,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啼鳥以情性,借「啼鳥」來引導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物我交融」之境,表達了其屢遭貶謫後三分無奈、七分曠達的思想。
目錄
作品概況
作品原文
窮山侯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官居荒涼草樹密,撩亂紅紫開繁英。
花深葉暗輝朝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烏言我豈解爾意,綿蠻但愛聲可聽。
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曉催天明。
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
竹林靜啼青竹筍,深處不見唯聞聲。
陂田繞郭白水滿,戴勝穀穀催春耕。
誰謂鳴鳩拙無用,雄雌各自知陰晴。
雨聲蕭蕭泥滑滑,草深苔綠無人行。
獨有花上提葫蘆,勸我沽酒花前傾。
其餘百種各嘲哳,異鄉殊俗難知名。
我遭讒口身落此,每聞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盞常恨無娉婷。
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
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
身閒酒美惜光景,唯恐鳥散花飄零。
可笑靈均楚澤畔,離騷憔悴愁獨醒。
作品賞析
這首《啼鳥》詩,一說是歐陽修在1046年(慶曆六年)知滁州(洽所在今安徽滁縣)時所作,一說作於貶夷陵(今湖北宜昌縣)時。作者在1057年(嘉祐二年)春主持禮部考試時另有一首《啼鳥》詩,中有「可憐枕上五更聽,不似滁州山里聞」二句。據此,以前一說為準。
這首詩按內容,大致可分為三段。
首四句為一段,為全詩的序曲,主要是時令和環境的描寫:雖然是官居荒涼,雖然是窮山僻壤,但春天一到,則陽氣萌動,繁花似錦,萬物競生。這幾句的渲染,為全詩定下了歡快明朗的基調。
從「花深葉暗」句到「異鄉殊俗難知名」,為第二段。這一段緊承上文,轉入對各類啼鳥的描寫。「百舌」(即畫眉鳥)、「黃鸝」、「青竹筍」(亦稱竹林鳥)、「戴勝」(布穀鳥)、「鳴鳩」(即斑鳩)、「泥滑滑」(亦稱竹雞)、「提葫蘆」(亦稱提壺鳥)等,均為鳥名。而「綿蠻」、「啞咤」、「穀穀」、「嘲哳」等,則都是形容各種鳥叫的詞語。作者觀察細膩,時或用一兩個恰當比喻,描繪了一幅百鳥爭嗚的陽春圖景,寫得很有情致。儘管作者起先說「鳥言我豈解爾意」,但到後來,他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啼鳥感染了,覺得啼鳥原來也具有性情。那不會營巢、素稱笨拙的斑鳩,也知曉陰晴,正如古諺所說:「天欲雨,鳩逐婦;天既雨,鳩呼婦。」那花上的提葫蘆,也如同通曉人性,向詩人頻頗勸酒。在這一片生機盎然的氣氛之中,遭貶謫的詩人的感想,就是下文要描敘的內容。
從「我遭讒口」句到最後,是全詩的第三段,同時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作者筆鋒一轉,由鳥及人。所謂「我遭讒口」,是指1045年(慶曆五年)有人謠傳作者和留養在家的孤甥張氏有不正當的關係這件事。此事後來雖經辯明,但歐陽修卻終於因此降官,出知滁州。他既遭此誣陷,在政治鬥爭中又曾多次為流言中傷,所以他每聞那些如簧之巧舌(不管是人言,還是鳥語),僧惡之心,即時生起。然而,山城寂寞,美人歌舞全無(娉婷代指美女,此處代指能唱歌善舞的樂妓)。詩人無法消磨時光,於是只好以酒澆愁,醉與花鳥為朋(「交朋」,另一版本作「友朋」)。因為「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這種擬人的手法,不管是詩人醉後的想象,還是詩人聊以自慰之語,反正到了這兩句,人和物已經融為一體,作者的心境已經由激動而歸於平靜。
參考文獻
- ↑ 歐陽修代表作,詩詞,介紹,生平,軼事_中國詩詞網. 中國詩詞網. [2024-10-24].
- ↑ 中國古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