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飈(1960年-),生於中國黑龍江雙城,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於哈爾濱第三水泥廠參加工作,歷任團委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副廠長、黨委書記,中共黨員。1999年後歷任哈爾濱市文聯機關黨委書記,創作所所長,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哈爾濱市作家協會主席[1]中國影視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在線網駐站作家[2]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第七、八、九屆代表。黑龍江省專顧委專家,大學客座教授。[3]作家、劇作家。

2018年黑龍江省作協唐飈(也涵)作為中國作協2018年度定點深入生活地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金山實業集團、松江木業公司等[4]

目錄

作品

唐飈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著有詩集《夢不會失約》《女人·太陽》;
  • 散文集《北國相思豆》;
  • 長篇小說《黑嫂》《萬劫餘生》《喋血雙城堡》《謀殺1946》《桃花巷》《丹心向陽》等;
  • 電視連續劇《黑嫂》曾作為建國50周年獻禮片在央視播出;《謀殺1946》改編成36集電視連續劇《黑土熱血》作為建軍90周年獻禮片在央視熱播,《桃花巷》改編成電影《松江往事》院線上映。
  • 撰賦《太陽石記》和《冰城三賦》(《哈爾濱賦》《松花江賦》《太陽島賦》),長詩《眼睛三章》譯成俄文發表。

人物榮譽

  • 長篇小說《黑嫂》獲哈爾濱天鵝文藝大獎。
  • 長篇小說《謀殺1946》獲黑龍江省文藝工程獎。
  • 散文《太陽島上太陽石》獲人民文學徵文大獎。
  • 戲劇《站台偶遇》獲文化部首屆戲劇文化作品編劇獎。
  • 由他改編的電視劇《黑嫂》獲中國第二十屆電視劇飛天獎等多個獎項。
  • 賦《冰城三賦》(哈爾濱賦、松花江賦、太陽島賦)獲中國作家世紀論壇獎。
  • 中篇小說《雪妹》獲中國作家年會作品全國評選一等獎。
  • 戲劇《站台偶遇》獲文化部戲劇文化創作二等獎。
  • 影評《唐山大地震》獲東北三省論文一等獎。
  • 詩集《女人·太陽》獲黑龍江省紀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徵文獎。 

代表作欣賞

  初冬,微雪輕寒,我隨着市政協科教文體委員會考察組到賓縣農村調研。賓縣這塊神奇的土地,民國年間曾叫蘆葦溝,後改成賓州。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民諺這樣稱讚「賓州賓州,十年九收,一年不收,照樣喝粥。」幾場輕霜薄雪,並沒有覆蓋住秋收後裸露的黑土地的寂寥與滄桑,這個季節對於北方來說,難以掩飾大地的貧瘠。汽車穿越縣城,向一個只有21戶人家的叫葦子溝的村子駛去,幾年前,我曾去過賓縣農村,那是為寫長篇小說《黑嫂》,到過伽板河,紅石砬子等地,搜集抗聯的事跡和民間遺聞軼事,「木炮攻賓州」、「賓州八景」都是在吉普車顛簸中搜集而來。說實在話,臨來之前,我已做好了挨礅的準備,因葦子溝就是一個疤瘌道,老百姓曾編過一套順口溜:「車上疤瘌道,帽子往下掉,屁股成八瓣,回家上炕得人抱。」順口溜雖然有些誇張,但足以證明那段路的惡劣程度。然而,這次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汽車一直行駛在白板水泥路上。我脫口問道:「怎麼還沒走疤瘌道呢?」賓縣政協做嚮導的同志告訴我說:「現在村村通水泥路,戶戶蓋磚房。你翻的都是老皇曆了,一會兒你去看葦子溝的變化。」我用詫異的目光盯着廣袤的原野,只見群山起伏,樹木成行。白色的水泥路猶如飄逸的玉帶,纏繞在山巒、樹木和村莊之間,舞動在墨玉一樣的黑土地上,公路兩側遠村近屯不同的紅磚房,恰似鑲嵌在墨玉上的紅瑪瑙。

  汽車大約又跑了半個小時,我們到了葦子溝。這是個靠近松花江邊的大村落,全村有200多戶人家,與北面的巴彥縣隔江向望。以前在江邊有一個破爛不堪的碼頭,除擺渡過江的行人車輛外,還運送一些貨物。記得2004年8月,我去江對面的巴彥參加婚禮,曾在這座碼頭乘過船,當時,由於水淺,渡船靠不了碼頭,只好用木板搭一排浮橋,轎車費了好一番周折才開上渡船,當時,有一台拉江沙的大貨車竟然掉進江里。

  而今天的碼頭,卻令我耳目一新,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過去碼頭的景象蕩然無存,原先那擁擠不堪、溝窪不平、塵土飛揚的候船場,現在已整修一新,打成了水泥地面,碼頭寬敞整潔,可以停泊兩條拖船。封江季節,忙碌過春夏秋的幾條拖船披了一身薄霜,靜靜泊在水裡,顯得那麼安穩愜意。

  碼頭右側江堤旁,是新建的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休閒廣場,設施齊備,各種健身器一應俱全,安裝在廣場兩側,籃球場、排球場各占一隅。一組象徵健康富裕向上的雕塑居於廣場中間,成為標誌性建築。廣場成為農民文體娛樂活動的中心。

  60多人的秧歌隊,伴着激昂的嗩吶聲,踏着歡快的鼓點扭得正歡。那輕盈的舞步、揮動的彩扇,飄逸的綾綢,使人心旌搖動,躍躍欲試,幾乎要加入那歡樂的行列。也許看着我們到來,也許是我們讚賞艷羨的目光引發了秧歌隊的激情,只聽嗩吶聲一變,鼓點一緊,秧歌隊捲起「白菜心」來,瞬間,歡舞的人群如一股激流湧出平靜的水面,然後打起一個又一個旋渦,正當我看得眼花繚亂之際,鑼鼓嗩吶嘎然而止。「白菜心」中間處拱出一個身穿綠衣服的人來,手持竹板與樂隊伴奏,唱起了《紅星照我去戰鬥》,雄壯高亢的歌聲,在休閒廣場迴蕩,「前赴後繼跟黨走」「黨的教導記心頭」的歌聲撞擊着每個人的心扉。我為葦子溝秧歌隊所折服,看來廣大農村是藏龍臥虎之地,他們深悟秧歌的含義,把「扭」與「唱」緊密結合起來,傳承了這種民俗文化。比起城裡廣場一些秧歌隊來要好了許多……

  秧歌結束後,我見到了唱《閃閃的紅星》插曲的漢子,他叫王彥堂,51歲,是村裡的歌星,沒上過音樂學校,也沒有拜師學藝,純屬原生態唱法,沒事喊兩嗓子。從前與妻子參加過村里宣傳隊,是骨幹分子。近幾年,家裡辦個鄉村小樂隊,,十里八村的喜事慶典、婚喪嫁娶,都請他的樂隊,收入不菲。閒暇之餘就在村里廣場義務演出,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王彥堂的一雙兒女,大概是秉承了他的基因,受他的影響,從小都愛好音樂和唱歌,現在兒子在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聲樂系上學,女兒上了哈爾濱學院音樂製作專業。接着,他又給我們喊了幾嗓子東北二人轉《小王打鳥》。字正腔圓,煞是好聽。

  鄉里文化站長告訴我們:「現在農民富裕了,生活好了,也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講究鍛煉身體了,閒暇之餘,作健美操、打球、練太極拳、扭秧歌、下象棋、打撲克……因此這個廣場利用率非常高,到了冬天,有些項目搬到室內了。」說着又領我們參觀了文化活動室。

  我心中暗想,20年前,要看一場秧歌、欣賞一回二人轉、聽一回大鼓書、看一場驢皮影,只有過春節時才能辦得到,簡直是奢侈得不得了的事情。而今日農村卻天天如是,與城市的距離逐漸拉近。

  鄉幹部告訴我說:「如今,黨的政策好了,尤其是實行『兩補一免』後,農民得到了更大的實惠,賓縣的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4182元,溫飽已不成問題,正向小康方向努力。

相關視頻

唐飈《從人到書,從書到人》 上傳於 2015-04-1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