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唐河县源潭镇

唐河县源潭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北13公里处,紧邻社旗县,素有唐河“北大门”之称。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4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人口91651人(2010年),总面积154.76平方千米(2017年)。

源潭镇建自明朝,兴于清代,盛在民国,为中原历史名镇、革命老区。文物古迹有清代时修建的山陕会馆,于1987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源潭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美称。有豫49线贯穿全境,紧临沪陕高速、312国道和宁西铁路,距南阳姜营机场50公里。唐河、泌阳河、毗河、桐河四条河流在境内呈扇形分布,盛产的小辣椒、棉花、大蒜、优质梨、优质桃等久负盛名,特别是小辣椒深受国内外各地客商的青睐。[1]

中文名称: 源潭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下辖地区: 刘岗村、马湾村、椿树李村、代店村等

政府驻地: 源潭街

电话区号: 0377

邮政区码: 473402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面 积: 154.76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66511人(2017年)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山陕会馆

车牌代码: 豫R

目录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辖区东、北、西部分别属大河保、青台保、青泥保、桐河保。

民国10年(1921年)设源潭区。下设16乡,乡设保。

民国20年(1931年)源潭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

民国36年(1947年)11月解放,镇东、南、北3面属唐北县大河屯区,民国37年(1948年)8月西部属唐西县第六区(驻刘斌桥)、第七区(驻桐河),源潭镇属县辖。

民国38年(1949年)3月属唐河县,镇东、南、北3面归大河屯区,西部归桐河区。

1950年置源潭区,下设乡。

1953年源潭为县辖镇,镇内设4个街公所。

1956年2月,境内划归龚岗、戈缘寺、刘斌桥、李店2个中心乡管辖。

1956年12月,恢复源潭区,中心乡改一般乡。

1958年1月,将源潭区老贺庄、后王庄、赵岗3个乡划归方城县管辖。1958年9月成立源潭人民公社,下辖28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设源潭区,下辖张监庄、党老庄、陈铁楼、源潭、齐庄、法云寺、龚岗7个小公社。

1962年5月源潭区调整为下辖:张监庄、良于庄、陈铁楼、源潭、杨王庄、陈庄、龚岗7个小公社。

1963年3月源潭区调整为下辖:张监庄、陈铁楼、春树李、陈庄4个小公社和源潭镇。

1968年撤区并社,合并源潭镇、张监庄、陈铁楼、春树李3社1镇为源潭人民公社,下设大队。

1983年改为源潭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10月源潭撤乡,改为镇。

繁华古镇

源潭镇距唐河县城北十几公里,唐河、泌阳河、毗河在此处交汇。是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在今之前的几百年间,它一直是宛东唐北一带著名的经济、文化和商贸重镇,与南阳市卧龙区的石桥镇、内乡县的马山口镇、淅川县的荆紫关镇一并被誉为南阳四大名镇,素有“小汉口”之称。 源潭的兴起源于一条河流——唐河。这是南阳盆地东部的一条南北流向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方城北部的七峰山下,名为潘河,经方城至赊店(今社旗)同赵河交汇称唐河,曲折南流穿过县境后进入湖北,在襄阳东北不远处交南阳白河汇入汉江。在我国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的落后,水运便成了重要的运输方式,那些较古老的市镇如我市的赊店、唐县、荆紫关、石桥、桐河等都是沿河而兴盛起来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源潭原名青龙镇,成集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原在河西岸的青龙镇(马湾旧址)因累受洪水灾害,财产损失严重,其镇上商人联名上书唐县县令,详陈利害,县遂令东迁。于是富商巨贾在河之东岸(寨刺湾)抢购地皮,开行设店,形成市场。因该处遍植桃树,每到春季,桃花飘香,故名桃花店。其附近散居着仝、王、薛、牛四个小村,随后,桃花店商业逐步向四村延伸。缘唐河中水潭珠联,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定名“源潭”。乾隆52年(公元1787)设源潭店。

源潭东岸新镇址虽高于原处,但又处于西临唐河东有毗河(唐河支流)的夹角地带,咸丰年间,为防水灾匪患,由店内商界和四方绅士及群众,捐资修建了高两丈一、底宽三丈、顶宽一丈二,四角设有炮台的寨墙。此寨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内设街道有当铺街、山货街、南河街、粮行街、关帝庙街、祖师庙街、花神阁街等十几条街道,从此源潭寨名噪四方。由此,源潭依其便利的水运逐步发展,航船上可通赊店、方城,下可达樊城、老河口、武汉等地,成为南北方商品转运处。鼎盛时期河岸码头帆船达千只,泊数里,吸引很多外地商人前来贸易,形成了无日不集,商品繁多,店铺密集的繁华集镇。镇内建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2)的陕西会馆(亦称关帝庙)就是例证,它是秦晋商人联谊聚会和祭祀的场所,和其他地方的山陕会馆建筑风格一样,整个建筑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结构严谨,依中轴从南至北为大门、钟鼓楼、铁旗杆、前殿、大殿、两侧为配殿和东西厢房,形成了对称的古代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赊店的山陕会馆,是源潭商业兴盛的标志,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至民初,因河道水量减少,船只不能上行到赊店,源潭成了河运的终点,为各种商品集散地,商贾倍增,百业发达。抗日战争时期,京汉线以东大部分地区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军队云集宛城周围,许南、南驻公路被封锁,商品奇缺,源潭地处偏僻之地,少受兵灾之祸,又占水运之利,促使商业、轻工业、手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百里货物集散地。据《源潭镇志》载,时镇内有酿酒业四十余家,日产白酒十万余斤;卷烟厂七十二家,日产香烟2300余条,远销川、黔、陕鄂等省;榨油作坊二十三家,年产香油一百多万斤;建有大型百货、日杂商店、竹器加工、铁银铜器加工、印刷、染坊、副食、饮食等店铺一百八十多家。还有粮行、盐行二十余家、中西药铺四十余家。各种小吃摊点林立,热闹非凡,市场营业涉及方圆六平方公里,人口猛增至四万多人。为码头装卸货物的搬运工人达八百之多,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名“脚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达,此时镇内有源潭中学,源潭小学、商业小学等四所学校,学生大1800多人,是源潭发展的鼎盛时期。

至于清末期间,河里为何水量大减难以行船了?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当时船可行到方城,河边建有下货台,也作为一个水旱码头云集四方货物,因赊店商人为与方城争市场,在镇北河上修桥一座,挡住了货船通往方城的水路,方城绅士商贾怒而化铁汁铸巨形大锅,将河源黑龙潭内大泉堵塞。从此潘河断流,舟楫难通,后赊店商人赶紧提出毁桥议和,但掘至泉眼,水已流向他处。

黑龙潭位于方城北部七峰山下,该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在山南侧的空旷地带,有个面积几十亩大的长圆形大堰潭,这就是黑龙潭,潭的北岸建有黑龙庙,敬奉着黑龙爷塑像,庙好象是后来修建的,比较简陋,但从其旁边的石碑、遗迹和周围的成片粗大的柏树,可看出其原来规模的宏伟和年代之久远。潭内碧波荡漾,水质清澈,深约几米到十几米不等。还可从潭中看出几处有泉水微弱上翻的纹迹。一股清流从南岸闸门放出,南流而下,由此形成了潘河的源头。

文物古迹

源潭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为中原历史名镇。现有文物有清代时修建的山陕会馆,1987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源潭东南3公里处泌阳河北岸有一高10余米,径围7米,主干六枝,蓬罩3亩的古银杏树一棵,属县级保护文物。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庙前院东西分竖铁旗杆各一尊,用生铁铸成,六棱柱形,高约75米,直插云端,底座有生铁铸狮子各一尊,背驮旗杆,昂首翘头虎视眈眈。中间有二人环抱旗杆相视默语,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铁旗杆两搂粗的典故。

山陕会馆座落在今唐河第二高级中学院内,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进二院,面临大街,大门上有戏楼,下有甬道,二层台阁,明柱挑角翘沿大三间。大殿屋面七脊八兽飞沿挑角,大脊正中立1.5米高之绿琉璃楼阁庙宇,供姜太公神位。大殿东西建配殿。塔山处为登楼之阶,至今无损。配殿略低于大殿,亦为二层楼房,东配殿脊檩字迹清晰可辩:“大清道光二十四年...”。西配殿因脊漏木朽字迹剥落。屋面为灰色瓦桶砌成,更突出了大殿的雄姿。现庙内仅剩大殿,东西配殿,东廊房和铁旗杆。1987年定为省级保护单位。

银杏树

源潭镇东南3公里处泌阳河北岸有一棵银杏树。高10余米,径围7米,主干六枝,蓬罩周围3亩,站树下大声喧话,则有呼呼应声,晨起树冠上有雾气萦绕,眺似白云浮盖。

历年来群众为保护银树不遭砍伐,编出种种迷信传说,威慑砍伐者,便其茁壮生长数百年。据传,明崇祯年间,浙江一老汉名何士贵来此,在泌阳河上摆渡,一日在河水中捞到一株银杏树苗,老汉将树栽在岸上,成活后,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高高耸立在何庄南的泌阳河岸上,出唐河县城向北行走,就可看到高大的白果树,现属县级保护文物。

行政区划

源潭全镇辖:马湾村、代店村、齐湖村、竹元村、田庄村、党坡村、刘岗村、张建庄村、小李店村、姬庄村、党老庄村、良于庄村、党庄村、崔庄村、白庙冯村、夭庄村、刘庄村、闫庄村、张楼村、东袁楼、西袁楼、孟庄、三王庄村、贾营村、春树李村、齐庄村、仝庄村、北门街、仓库街、源中街、袁庄村、宋沟村、王湾村、何庄村、蔡庄村、龚岗村、徐岗村、春坡村、焦岗村、曹岗村、李湾村、张岗村、马埂村4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61个自然村,66511人(2017年),总面积154.7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150259亩。

自然环境

源潭镇是距唐河县城北13公里,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美称,属中国农科院开发基地。

境内唐河、泌阳河、毗河、桐河四条河流呈扇形分布,土地肥沃,小辣椒、棉花、大蒜、优质梨、优质桃等久负盛名,誉满省内外。

交通区位

源潭镇位于唐河县北部,素有唐河的“北大门”之称,省道240线贯穿南北并于312国道相交汇,南距宁西铁路20公里,西距南阳姜营机场50公里,沪陕高速、许平南高速公路40公里。

全镇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支撑点的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党委、政府抢抓交通扶贫机遇,努力实现“村村通油路”,全镇公路建设呈良好发展态势。截止2017年底,全镇4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

经济发展

今天的源潭正在崛起。近年来,在唐河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源潭籍的在外仁人志士倾力支持下,源潭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经济强镇、生态大镇为目标,带领全镇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工业经济,以小辣椒为主的特色农业,以黄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强力开发建设小城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5.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03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达3700元。

工业经济初具规模。2006年,全镇完成合同引资1.3亿元,建成和在建工业项目17个,其中唐河县康洛针织厂、华晟辣业有限公司、辣椒城二期工程、唐河县恒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7个,非公有制企业达202个,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100户,从业人员1.6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总产值2.6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8233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饮食服务为主的民营工业体系,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以小辣椒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全镇小辣椒面积达6万亩,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辣椒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源潭镇被评为“全国优质小辣椒生产龙头乡镇”,源潭辣椒已被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为“泗洲香”牌优质小辣椒。2004年4月兴建的源潭辣椒城通过3年的培育发展,年交易小辣椒达3亿斤,已经成为国家级农副产品定点市场和辣椒交易龙头市场。

城镇建设

一是源潭老集镇建设着力升级改造。2002年以来,镇政府先后投资260万元相继开发了南大街,打通了山货街,修建了烟站路、南环路,2006年又投资80余万元,完成了主干街道路面铺油,并对政府机关院、二高中、一初中、二初中、源小进行建设、改造和美化,源潭镇已荣获南阳市级命名的“星级集镇”。

二是高标准开发刘岗新区。在刘岗已规划以豫49线和源张路交叉口为中心的四周辐射带,形成“五纵七横”井格状布局,新区面积达3.97平方公里。按照“绿、洁、畅、亮、美”的标准,初步完成了市政、商贸、银信、邮电、光缆通讯、有线电视、第二中心小学、敬老院、居民新区、文化大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成了工业加工、农产品加工、饮食服务、建材、果菜、服装、运输等集贸市场。

小城镇功能初步展现,刘岗新区已被列为南阳市50强明星小城镇。三是交通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源——桐路、源——少路、源——古路、源——太(和)路等县道的全线贯通,全镇4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全镇交通实现了四通八达。

名优特产

源潭镇是唐河县重点农业区,全镇15万亩耕地,辖41个村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镇党委、政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致力建设农业强镇,按照“主导产业调优,支柱产业调强,特色产来调大”的总体思路,稳定优质麦、优质棉、优质烟三大基础产业;强力发展小辣椒、林果、畜牧、大蒜四大主导产业;巩固提高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特色农业。小麦生产:常年播种面积10万亩左右,其中,市场前景看好的小麦品种有9023、豫麦宛、宛798占小麦面积的80%以上,年总产优质小麦2800万公斤左右。棉花生产:常年植棉4.5万亩左右,重点推广中棉29、中38、冀杂566、鲁18等优质杂交棉品种,年产皮棉315万公斤。

小辣椒:(属无公害产品)常年种植3万亩左右,以日本枥木三鹰椒、子弹头、新一代、内椒一号为当家品种,年产优质干椒1200万公斤,销往武汉、沈阳、太原、北京、成都、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部分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是豫南较大的辣椒集散地,汇集全国众多客商。同时,建立了近二十个新品种试验基地和1000亩原种繁育基地。

大蒜:以马湾村为主的“山东大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年产蒜苔75万公斤,年产蒜瓣62.5万公斤,蒜瓣大质优,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

食用菌:全镇以平菇、香菇、鸡腿菇为主地三菇生产已发展到5000余棚(500袋/棚),年产干菇7.5公斤。其中,以徐岗村委为主的香菇已发展了200余棚,产品直销广州港口,运往国外。

白酒:已申请名优特注册商标的有铁旗酒、源酒、锦源香等三种品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郑州、湖北及周边县市。

视频

唐河县源潭镇无事冢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