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河縣源潭鎮

唐河縣源潭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城北13公里處,緊鄰社旗縣,素有唐河「北大門」之稱。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44個行政村,161個自然村,人口91651人(2010年),總面積154.76平方千米(2017年)。

源潭鎮建自明朝,興於清代,盛在民國,為中原歷史名鎮、革命老區。文物古蹟有清代時修建的山陝會館,於1987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源潭鎮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素有「小上海」之美稱。有豫49線貫穿全境,緊臨滬陝高速、312國道和寧西鐵路,距南陽姜營機場50公里。唐河、泌陽河、毗河、桐河四條河流在境內呈扇形分布,盛產的小辣椒、棉花、大蒜、優質梨、優質桃等久負盛名,特別是小辣椒深受國內外各地客商的青睞。[1]

中文名稱: 源潭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

下轄地區: 劉崗村、馬灣村、椿樹李村、代店村等

政府駐地: 源潭街

電話區號: 0377

郵政區碼: 473402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面 積: 154.76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66511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半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山陝會館

車牌代碼: 豫R

目錄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轄區東、北、西部分別屬大河保、青台保、青泥保、桐河保。

民國10年(1921年)設源潭區。下設16鄉,鄉設保。

民國20年(1931年)源潭區下設聯保,聯保下設保。

民國36年(1947年)11月解放,鎮東、南、北3面屬唐北縣大河屯區,民國37年(1948年)8月西部屬唐西縣第六區(駐劉斌橋)、第七區(駐桐河),源潭鎮屬縣轄。

民國38年(1949年)3月屬唐河縣,鎮東、南、北3面歸大河屯區,西部歸桐河區。

1950年置源潭區,下設鄉。

1953年源潭為縣轄鎮,鎮內設4個街公所。

1956年2月,境內劃歸龔崗、戈緣寺、劉斌橋、李店2個中心鄉管轄。

1956年12月,恢復源潭區,中心鄉改一般鄉。

1958年1月,將源潭區老賀莊、後王莊、趙崗3個鄉劃歸方城縣管轄。1958年9月成立源潭人民公社,下轄28個生產大隊。

1961年5月設源潭區,下轄張監莊、黨老莊、陳鐵樓、源潭、齊莊、法雲寺、龔崗7個小公社。

1962年5月源潭區調整為下轄:張監莊、良於莊、陳鐵樓、源潭、楊王莊、陳莊、龔崗7個小公社。

1963年3月源潭區調整為下轄:張監莊、陳鐵樓、春樹李、陳莊4個小公社和源潭鎮。

1968年撤區並社,合併源潭鎮、張監莊、陳鐵樓、春樹李3社1鎮為源潭人民公社,下設大隊。

1983年改為源潭鄉,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10月源潭撤鄉,改為鎮。

繁華古鎮

源潭鎮距唐河縣城北十幾公里,唐河、泌陽河、毗河在此處交匯。是一個因河而興的古老集鎮,在今之前的幾百年間,它一直是宛東唐北一帶著名的經濟、文化和商貿重鎮,與南陽市臥龍區的石橋鎮、內鄉縣的馬山口鎮、淅川縣的荊紫關鎮一併被譽為南陽四大名鎮,素有「小漢口」之稱。 源潭的興起源於一條河流——唐河。這是南陽盆地東部的一條南北流向的主要河流,發源於方城北部的七峰山下,名為潘河,經方城至賒店(今社旗)同趙河交匯稱唐河,曲折南流穿過縣境後進入湖北,在襄陽東北不遠處交南陽白河匯入漢江。在我國古代,由於陸路交通的落後,水運便成了重要的運輸方式,那些較古老的市鎮如我市的賒店、唐縣、荊紫關、石橋、桐河等都是沿河而興盛起來的。

據有關資料記載:源潭原名青龍鎮,成集於明崇禎年間,興盛於清中後期和民國時期。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原在河西岸的青龍鎮(馬灣舊址)因累受洪水災害,財產損失嚴重,其鎮上商人聯名上書唐縣縣令,詳陳利害,縣遂令東遷。於是富商巨賈在河之東岸(寨刺灣)搶購地皮,開行設店,形成市場。因該處遍植桃樹,每到春季,桃花飄香,故名桃花店。其附近散居着仝、王、薛、牛四個小村,隨後,桃花店商業逐步向四村延伸。緣唐河中水潭珠聯,取青龍回源歸潭之吉兆,定名「源潭」。乾隆52年(公元1787)設源潭店。

源潭東岸新鎮址雖高於原處,但又處於西臨唐河東有毗河(唐河支流)的夾角地帶,咸豐年間,為防水災匪患,由店內商界和四方紳士及群眾,捐資修建了高兩丈一、底寬三丈、頂寬一丈二,四角設有炮台的寨牆。此寨東西長三里,南北寬二里,內設街道有當鋪街、山貨街、南河街、糧行街、關帝廟街、祖師廟街、花神閣街等十幾條街道,從此源潭寨名噪四方。由此,源潭依其便利的水運逐步發展,航船上可通賒店、方城,下可達樊城、老河口、武漢等地,成為南北方商品轉運處。鼎盛時期河岸碼頭帆船達千隻,泊數里,吸引很多外地商人前來貿易,形成了無日不集,商品繁多,店鋪密集的繁華集鎮。鎮內建於清雍正九年(公元1732)的陝西會館(亦稱關帝廟)就是例證,它是秦晉商人聯誼聚會和祭祀的場所,和其他地方的山陝會館建築風格一樣,整個建築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結構嚴謹,依中軸從南至北為大門、鐘鼓樓、鐵旗杆、前殿、大殿、兩側為配殿和東西廂房,形成了對稱的古代建築群。其規模僅次於賒店的山陝會館,是源潭商業興盛的標誌,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清末至民初,因河道水量減少,船隻不能上行到賒店,源潭成了河運的終點,為各種商品集散地,商賈倍增,百業發達。抗日戰爭時期,京漢線以東大部分地區為日軍占領,國民黨軍隊雲集宛城周圍,許南、南駐公路被封鎖,商品奇缺,源潭地處偏僻之地,少受兵災之禍,又占水運之利,促使商業、輕工業、手工業快速發展,成為方圓數百里貨物集散地。據《源潭鎮志》載,時鎮內有釀酒業四十餘家,日產白酒十萬餘斤;捲菸廠七十二家,日產香煙2300餘條,遠銷川、黔、陝鄂等省;榨油作坊二十三家,年產香油一百多萬斤;建有大型百貨、日雜商店、竹器加工、鐵銀銅器加工、印刷、染坊、副食、飲食等店鋪一百八十多家。還有糧行、鹽行二十餘家、中西藥鋪四十餘家。各種小吃攤點林立,熱鬧非凡,市場營業涉及方圓六平方公里,人口猛增至四萬多人。為碼頭裝卸貨物的搬運工人達八百之多,由此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行業名「腳行」。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達,此時鎮內有源潭中學,源潭小學、商業小學等四所學校,學生大1800多人,是源潭發展的鼎盛時期。

至於清末期間,河裡為何水量大減難以行船了?有這樣一個說法:說是當時船可行到方城,河邊建有下貨台,也作為一個水旱碼頭雲集四方貨物,因賒店商人為與方城爭市場,在鎮北河上修橋一座,擋住了貨船通往方城的水路,方城紳士商賈怒而化鐵汁鑄巨形大鍋,將河源黑龍潭內大泉堵塞。從此潘河斷流,舟楫難通,後賒店商人趕緊提出毀橋議和,但掘至泉眼,水已流向他處。

黑龍潭位於方城北部七峰山下,該山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在山南側的空曠地帶,有個面積幾十畝大的長圓形大堰潭,這就是黑龍潭,潭的北岸建有黑龍廟,敬奉着黑龍爺塑像,廟好象是後來修建的,比較簡陋,但從其旁邊的石碑、遺蹟和周圍的成片粗大的柏樹,可看出其原來規模的宏偉和年代之久遠。潭內碧波蕩漾,水質清澈,深約幾米到十幾米不等。還可從潭中看出幾處有泉水微弱上翻的紋跡。一股清流從南岸閘門放出,南流而下,由此形成了潘河的源頭。

文物古蹟

源潭鎮歷史悠久,物阜民豐,為中原歷史名鎮。現有文物有清代時修建的山陝會館,1987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源潭東南3公里處泌陽河北岸有一高10餘米,徑圍7米,主幹六枝,蓬罩3畝的古銀杏樹一棵,屬縣級保護文物。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又稱關帝廟,廟前院東西分豎鐵旗杆各一尊,用生鐵鑄成,六稜柱形,高約75米,直插雲端,底座有生鐵鑄獅子各一尊,背馱旗杆,昂首翹頭虎視眈眈。中間有二人環抱旗杆相視默語,栩栩如生,給後人留下鐵旗杆兩摟粗的典故。

山陝會館座落在今唐河第二高級中學院內,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進二院,面臨大街,大門上有戲樓,下有甬道,二層台閣,明柱挑角翹沿大三間。大殿屋面七脊八獸飛沿挑角,大脊正中立1.5米高之綠琉璃樓閣廟宇,供姜太公神位。大殿東西建配殿。塔山處為登樓之階,至今無損。配殿略低於大殿,亦為二層樓房,東配殿脊檁字跡清晰可辯:「大清道光二十四年...」。西配殿因脊漏木朽字跡剝落。屋面為灰色瓦桶砌成,更突出了大殿的雄姿。現廟內僅剩大殿,東西配殿,東廊房和鐵旗杆。1987年定為省級保護單位。

銀杏樹

源潭鎮東南3公里處泌陽河北岸有一棵銀杏樹。高10餘米,徑圍7米,主幹六枝,蓬罩周圍3畝,站樹下大聲喧話,則有呼呼應聲,晨起樹冠上有霧氣縈繞,眺似白雲浮蓋。

歷年來群眾為保護銀樹不遭砍伐,編出種種迷信傳說,威懾砍伐者,便其茁壯生長數百年。據傳,明崇禎年間,浙江一老漢名何士貴來此,在泌陽河上擺渡,一日在河水中撈到一株銀杏樹苗,老漢將樹栽在岸上,成活後,生長旺盛,枝葉繁茂,高高聳立在何莊南的泌陽河岸上,出唐河縣城向北行走,就可看到高大的白果樹,現屬縣級保護文物。

行政區劃

源潭全鎮轄:馬灣村、代店村、齊湖村、竹元村、田莊村、黨坡村、劉崗村、張建莊村、小李店村、姬莊村、黨老莊村、良於莊村、黨莊村、崔莊村、白廟馮村、夭莊村、劉莊村、閆莊村、張樓村、東袁樓、西袁樓、孟莊、三王莊村、賈營村、春樹李村、齊莊村、仝莊村、北門街、倉庫街、源中街、袁莊村、宋溝村、王灣村、何莊村、蔡莊村、龔崗村、徐崗村、春坡村、焦崗村、曹崗村、李灣村、張崗村、馬埂村43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61個自然村,66511人(2017年),總面積154.7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50259畝。

自然環境

源潭鎮是距唐河縣城北13公里,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素有「小上海」之美稱,屬中國農科院開發基地。

境內唐河、泌陽河、毗河、桐河四條河流呈扇形分布,土地肥沃,小辣椒、棉花、大蒜、優質梨、優質桃等久負盛名,譽滿省內外。

交通區位

源潭鎮位於唐河縣北部,素有唐河的「北大門」之稱,省道240線貫穿南北並於312國道相交匯,南距寧西鐵路20公里,西距南陽姜營機場50公里,滬陝高速、許平南高速公路40公里。

全鎮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縣鄉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支撐點的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鎮黨委、政府搶抓交通扶貧機遇,努力實現「村村通油路」,全鎮公路建設呈良好發展態勢。截止2017年底,全鎮44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油路。

經濟發展

今天的源潭正在崛起。近年來,在唐河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源潭籍的在外仁人志士傾力支持下,源潭鎮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建設經濟強鎮、生態大鎮為目標,帶領全鎮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突出抓好以招商引資為主的工業經濟,以小辣椒為主的特色農業,以黃牛、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強力開發建設小城鎮,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着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5.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403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億元,農民人均總收入達3700元。

工業經濟初具規模。2006年,全鎮完成合同引資1.3億元,建成和在建工業項目17個,其中唐河縣康洛針織廠、華晟辣業有限公司、辣椒城二期工程、唐河縣恆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千萬元以上項目達到7個,非公有制企業達202個,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100戶,從業人員1.6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總產值2.6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8233萬元,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交通運輸、飲食服務為主的民營工業體系,拉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農業經濟持續發展。以小辣椒為主的特色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全鎮小辣椒麵積達6萬畝,獲得了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辣椒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源潭鎮被評為「全國優質小辣椒生產龍頭鄉鎮」,源潭辣椒已被國家商標局成功註冊為「泗洲香」牌優質小辣椒。2004年4月興建的源潭辣椒城通過3年的培育發展,年交易小辣椒達3億斤,已經成為國家級農副產品定點市場和辣椒交易龍頭市場。

城鎮建設

一是源潭老集鎮建設着力升級改造。2002年以來,鎮政府先後投資260萬元相繼開發了南大街,打通了山貨街,修建了煙站路、南環路,2006年又投資80餘萬元,完成了主幹街道路面鋪油,並對政府機關院、二高中、一初中、二初中、源小進行建設、改造和美化,源潭鎮已榮獲南陽市級命名的「星級集鎮」。

二是高標準開發劉崗新區。在劉崗已規劃以豫49線和源張路交叉口為中心的四周輻射帶,形成「五縱七橫」井格狀布局,新區面積達3.97平方公里。按照「綠、潔、暢、亮、美」的標準,初步完成了市政、商貿、銀信、郵電、光纜通訊、有線電視、第二中心小學、敬老院、居民新區、文化大院等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建成了工業加工、農產品加工、飲食服務、建材、果菜、服裝、運輸等集貿市場。

小城鎮功能初步展現,劉崗新區已被列為南陽市50強明星小城鎮。三是交通事業迅速發展。隨着源——桐路、源——少路、源——古路、源——太(和)路等縣道的全線貫通,全鎮44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全鎮交通實現了四通八達。

名優特產

源潭鎮是唐河縣重點農業區,全鎮15萬畝耕地,轄41個村委,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農業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鎮黨委、政府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致力建設農業強鎮,按照「主導產業調優,支柱產業調強,特色產來調大」的總體思路,穩定優質麥、優質棉、優質煙三大基礎產業;強力發展小辣椒、林果、畜牧、大蒜四大主導產業;鞏固提高中藥材、食用菌、花卉等特色農業。小麥生產:常年播種面積10萬畝左右,其中,市場前景看好的小麥品種有9023、豫麥宛、宛798占小麥面積的80%以上,年總產優質小麥2800萬公斤左右。棉花生產:常年植棉4.5萬畝左右,重點推廣中棉29、中38、冀雜566、魯18等優質雜交棉品種,年產皮棉315萬公斤。

小辣椒:(屬無公害產品)常年種植3萬畝左右,以日本櫪木三鷹椒、子彈頭、新一代、內椒一號為當家品種,年產優質干椒1200萬公斤,銷往武漢、瀋陽、太原、北京、成都、重慶等國內大中城市,部分出口到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是豫南較大的辣椒集散地,匯集全國眾多客商。同時,建立了近二十個新品種試驗基地和1000畝原種繁育基地。

大蒜:以馬灣村為主的「山東大蒜」生產基地,面積達到5000畝,年產蒜苔75萬公斤,年產蒜瓣62.5萬公斤,蒜瓣大質優,被外地客商搶購一空。

食用菌:全鎮以平菇、香菇、雞腿菇為主地三菇生產已發展到5000餘棚(500袋/棚),年產干菇7.5公斤。其中,以徐崗村委為主的香菇已發展了200餘棚,產品直銷廣州港口,運往國外。

白酒:已申請名優特註冊商標的有鐵旗酒、源酒、錦源香等三種品牌,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鄭州、湖北及周邊縣市。

視頻

唐河縣源潭鎮無事冢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