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
《唐會要》是記述唐代各項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的史書,蘇冕以高祖至德宗九朝史事,編成《唐會要》40卷,楊紹復續修至武宗時代,撰成《續唐會要》40卷;後又由五代王溥搜羅自宣宗以來至唐末之史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撰《新編唐會要》100卷。現簡稱《唐會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會要》專著。
目錄
作品簡介
《唐會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典制體史籍,它取材於唐代的實錄文案,分門別類地具體記載了唐朝各種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書》、《舊唐書》未載的史實,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向來為唐代文學、歷史的研究者所重視。
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并州祁縣(今屬山西)人,後周宰相,宋初罷相,遷官至太子太師。唐德宗時,蘇冕撰成《會要》40卷,記唐初至代宗時典故。宣宗時,楊紹復等人撰《續會要》40卷,記德宗至武宗時故事。《舊唐書•宣宗本紀》載:"(大中七年),十月,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官使、弘文館大學士崔鉉進《續會要》四十卷,修撰官楊紹復、崔瑑、薛逢、鄭言等,賜物有差。"王溥採擇唐宣宗以後故事加以續補,撰成《唐會要》,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正月進呈。
《唐會要》共分514目,另在不少條目下有雜錄,將與該條有關聯又不便另立條目的史事列入。書中所記史事有不少為兩《唐書》和《通典》所無。唐起居注、實錄已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唐會要》所記,以宣宗前的內容較豐富,宣宗以後因編者無所因循,加以唐末歷史資料散佚,故所述較為簡略。但《玉海》﹑《山堂考索》所引《會要》與今本間有不同﹐當引自蘇冕等所編舊本﹐知王溥亦有所增刪。
《唐會要》至清代僅存傳抄本,脫誤頗多。嘉慶年間才以木活字排印並補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所據舊抄本原缺卷七、八、九、十共4卷,後人以《舊唐書》、《冊府元龜》、《開元禮》諸書中有關資料輯補。原目卷七封禪、卷八郊議,今卷八補輯的也是封禪,與標目不相應。
該書刻本至清初已屬罕見,僅常熟錢氏寫本,亦非足本。乾隆年間,四庫館搜訪遺書,汪啟淑所進抄本較錢氏寫本,卷九二不殘缺,卷九三、九四兩卷首尾完具,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為清代第一個刻本,成為通行本。同治年間,江蘇書局翻刻,校勘頗精,改正了其中一些錯處,為清代最後一個刻本。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學叢書"本,即以聚珍本為底本。1955年,中華書局又用商務印書館紙型重印出版。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蘇書局本為底本,參以聚珍本和上海圖書館藏的四個抄本,校點出版,並附錄《玉海》中的《唐會要》佚文36條,按原目編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