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哥倆好(徐樹強)

哥倆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哥倆好》中國當代作家徐樹強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哥倆好

農曆2023年的正月初六,上午9時許,89歲的弟弟徐東渚專程從臨淄區敬仲鎮徐家圈村來到臨淄區稷下街道辦劉家北生活區看望93歲的哥哥徐東汶和88歲的嫂子李鳳英。此時,窗外寒氣逼人,室內卻溫暖如春,這裡正演繹着人世間最溫暖、最動人的一幕。

父親他們姊妹四人,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由於曾祖父的勤勞和睿智,身為本族族長的曾祖父為父親他們一家留下了一份殷實的家業。但作為家中長子的父親,卻毅然響應黨的號召,於1949年初,同村裡的幾個小夥伴一起,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弟兄倆天各一方,父親在部隊服役,叔則在家裡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擔。

父親參軍時,祖國長江以南還沒有解放,戰事時有發生。父親的部隊也時常調防,從山東棗莊、泰安到江蘇南京;從湖北武漢、宜昌到重慶;從四川康定到西藏;從浙江義烏到上海;從遼寧瀋陽到福建廈門、福清等地。每到一地,父親總是先抽空寫信回家報平安,詳細詢問家中父母、弟妹的情況,叔在每次回信中也總是鼓勵父親安心服役,家中一切都好,讓父親不要掛念。

1951年,正在四川康定駐防的父親,作為第二批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父親的舉動也得到了叔的積極支持,正是有了叔及家裡人的大力支持,父親才能夠在朝鮮戰場上衝鋒陷陣,一直打到南、北朝鮮板門店軍事分界線,俗稱「三八線」。1953年11月,父親同志願軍部隊一起,按照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命令,凱旋迴國。

此時,在山東老家,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地維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叔先後擔任過生產隊保管、隊長等,既要謀劃集體的事,又要操心家裡的事,整日忙得不可開交。

1966年那場風暴來襲時,我家也未能倖免,街上到處都是給父親貼的「大字報」,說母親帶着孩子跟着父親吃「國庫糧」,占了公家的便宜。父親在單位也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只好被迫帶着我們一家人遷到農村老家—敬仲公社徐家圈村落戶。回到老家後,叔跑前跑後,帶着鄉親們幫助我們建起了三間房屋,我們算是有了個「窩」。之後,叔又根據母親的實際情況,安排母親到生產隊幹些力所能及的活,掙些工分,貼補家用。儘管母親精打細算、節衣縮食,常常還是捉襟見肘,日子過得很「緊巴」。

由於父親在外工作,既要忙單位的事,又要忙地方政府安排的活,很少顧得上家庭。這樣,照顧年邁的祖父母的擔子就落在了叔和嬸子的肩上。照顧老人常年累月,他們從無怨言,從不計較,一日三餐都是做好可口的飯菜,端到我祖父母跟前,祖父母衣服也穿得乾淨利落,叔和嬸子的行為受到了街坊四鄰的一致好評。每當這時,叔也總是憨厚地笑笑說:哥哥在外工作照顧不上,我照顧自己的老人是應該的。

歲月催人老。隨着時光的遷移,父親和叔都已邁入了老年之列,但老哥倆的兄弟之情也日漸深厚。逢年過節,叔都會打發堂兄弟及姊妹來看望父母,我們姊妹也會去看望叔和嬸子。今年春節,聽說年屆高齡的父母雙雙感染「新冠」臥床不起時,叔心急如焚,寢食不安,好不容易熬到正月初六,我父親生日這天,便急不可耐地不顧嚴寒,冒着被感染的風險,執意要親自帶着堂兄弟們來看望患病的哥嫂,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看到弟弟遠程而來,我父母顯得有些激動,儘管父親因患眼疾,視力已經很弱,耳朵也很背,還是與叔啦起了家常。老哥倆從飲食起居啦到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已不知不覺到了上午10點多了,父母極力挽留叔在家裡吃飯,但叔看着臥病在床的父母,哪忍心留下吃飯,幾句簡短的寒暄之後,叔又踏上了歸途。[1]

作者簡介

徐樹強,山東淄博人,供職於某國有商業銀行,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