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哈尔滨侨民

哈尔滨侨民

来自 360网 的图片

哈尔滨侨民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中叶,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争以及发展国际贸易,而临时居住在哈尔滨的俄国、犹太、日本、波兰、朝鲜半岛、德国等40个国家的侨民。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侨民开创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使哈尔滨成为国际化大都市。[1]

目录

历史原因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环绕之中,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又地处水路松花江畔,在沙俄修建东清铁路后,战略位置变得十分重要,进而形成了一个特大城市。东欧地区的人,大都是随着东清铁路的修筑而进入哈尔滨的。其它国家的人,大都是日俄战争后,随着哈尔滨开辟为国际商埠之后,进入哈尔滨的。最早进入哈尔滨的侨民是俄国侨民,并且一直居哈尔滨侨民数量的第一位。从1858年的清俄两国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开始,就有俄国商人进入黑龙江做生意,最早进入黑龙江的侨民是俄国商人德留金。 由于东清铁路的枢纽在哈尔滨,所以大量的俄国侨民和军队是随着1897年东清铁路的开工而进入哈尔滨的,1900年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开办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啤酒厂(有上海人认为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应该在上海)。1907年俄国军队,建造了一座俄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使得大量被苏维埃政权驱逐的白俄人避难到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为了安置这些难民在哈尔滨建立了两个俄国居民区。这段时期的俄国人高达15万5千人(未包括俄国在黑龙江的大量驻军)。1919年由于北洋军队击败了在黑龙江的白俄军队,所以中东铁路也被北洋政府收回。因此白俄在哈尔滨的各种权利也被剥夺,所以许多白俄侨民也离开了哈尔滨,前往上海、欧洲、北美。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日军占领哈尔滨,此后苏俄侨民大量减少,在苏联把中东铁路的主权卖给伪满后,中东铁路的大量苏联员工和家属撤退回国,到1940年苏联侨民只剩1845人。1954年斯大林去逝后,最后一批苏联侨民也离开哈尔滨。只有900多名苏联人最终选择留在了哈尔滨及黑龙江各地,在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难以见到苏联侨民了。少部分生活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女性,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地的男性数量急聚减少,所以来到东北,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因些在哈尔滨和中俄边境地区有一些中俄混血儿,俗称:二毛子。

犹太侨民

数量上位居哈尔滨侨民总数的第二位,最初是随着俄国人而来的东清铁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因为俄国十月革命,而逃难到哈尔滨的俄国犹太商人。1903年哈尔滨的犹太人成立了“犹太侨民会”,1908年成立了“犹太教会”,1909年建犹太教堂(后又创建新堂),并办起犹太侨民小学。1920年时犹太侨民达到2万多人,犹太侨民大都在哈尔滨经商,并且开办多项慈善福利事业,如犹太妇女慈善会、犹太免费食堂、失业赤贫救济所以及设立医院等等。哈尔滨犹太人在哈尔滨开展了较早的资本运作:最早的赛马活动、最早的商业贸易、最早的降价促销、最早的食品加工之一。1923年后,犹太侨民的数量就相对减少,因为许多逃难而来的犹太人,在哈尔滨稍作停留后,变去了北美、西欧等地。 哈尔滨犹太总会建于1906年,位于埠头区炮队街44号。1931年大火过后,对这座教堂进行了改造和扩建,目前此建筑的主体仍在。1963年底,教堂关闭。教堂原址改为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现址在道里区通江街82号。 19世纪末,大批来自欧洲的犹太人迁居哈尔滨,使哈尔滨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犹太人最多时达到2万余人,他们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体系。 从1898年第一个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来到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个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在约一个世纪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上,中国人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保护关照了犹太人,犹太人也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有很多是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他们心中有永远的哈尔滨,哈尔滨也留存着永远的犹太人。 很少有人知道,以色列前任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第二故乡是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 在2004年,时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工业贸易部长的奥尔默特在访华结束后特意增加了一站--哈尔滨。因为他要去哈尔滨的皇山公墓祭拜他的祖父和其他3位亲人。

日本侨民

最早来到哈尔滨的日本侨民是充当东清铁路的包工,接着则是他们的家属和日本妓女。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大量经济投资,大批日本侨民也随之进入哈尔滨。后来东清铁路苏联员工撤退,完全由日本人接替;由于日本在东北的经济实力,俄国人创办的哈尔滨啤酒厂也被日本人掌握。在1943年日本侨民人数达到8.6万余人,日本侨民中还不包括日本关东军和间谍,1945年,日本军队投降后,日本侨民也都撤回国内了,然而仍然有很多遗华日侨被日本政府遗弃在哈尔滨

德国侨民

德国人来哈尔滨的目的是经商,1901年德国商人与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合资开办了啤酒厂,来哈尔滨的德国人逐渐多起来。1903-1905年间,德商相继建立多家啤酒厂。东清铁路所需电料、电器等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供应。1912年德国西门子洋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和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国商人也纷纷离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纷纷回到哈尔滨。

评价

以色列代总理:艾胡德·奥尔默特到哈尔滨看望祖父的坟墓时曾经讲过:“我的父母从哈尔滨开始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犹太复国之路。在哈尔滨诞生了锡安主义运动的梦想——建立以色列国,这为犹太民族提供一个共同的家园。”,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从来没有遭受过当地人的迫害与暴力。”

参考来源

  1. [1],360网 ,

[[Category: 600 史地類:中國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