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
哇塞 |
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意思是表示惊讶的感叹语,相当于天哪,了不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已经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哇塞 [1]
语种 闽南方言
年代 上世纪70年代
起源 台湾
引申 表示惊讶的感叹词
历史发展=
"哇塞"原为流行于台湾的闽南方言中的粗语。闽南语中, "哇"为第一人称代词。"塞"(也有人写做"噻", 因用普通话词语表示方言中的音而写法不固定, 本文中统一写作"塞")。
"哇塞"离开它的土壤传播到其他方言区的过程中, 意义发生转变。
这个词语流行于大陆各地,其方言义经常被淡化、被漠视甚至不被认可。上海人把它视作一个十分意外而颇感惊叹的表达方式, 南方人大抵如此运用。传到北京, 又将它演化为名词"小姐"之意。如"你需要不需要一个哇塞?"这时,新词义好像又和基本义有所联系了,进而演化为性行为动词, "昨天晚上哇塞了没有?"可见,在传播过程中, 词义的灵活变化, 可谓到了极点。
用法
用法很灵活, 主要有三种:
(1) 表性行为动词,后跟动作对象,相当于北方话"操"、上海话"戳"、杭州话"入"等。如:闽南的东山县、同安县和鼓浪屿方言中的"塞里母""塞里良" (音) 。"里"即"你", "良"即"娘" (闽南语中把声母"n"发为"l") 。
(2) 经常习惯带有尾音"里"或"林",尾音发音轻短, 接近轻声。这两种习惯用法中"塞"都是表性行为动词,当地女性口语中一般不用, 男性也只在很随意的场合中使用。
(3) 单用,后不跟宾语, 意为名词"屎"。
可见,在方言中,它们是两个单音节词,而以上三种用法中"塞"均为粗语。
本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之后被作为语气词,表示称赞某个了不起的人或事。
引申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词语】哇塞
【解释】感叹语,相当于天哪,了不得。如:我阿姨对于看手相、玄学等等很有一套。哇塞!很灵。
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因为很逗,有喜剧效果,所以被港台的一些无厘头剧作所采纳,流传至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