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二疏(陶淵明)
詠二疏 |
作品名稱:《詠二疏》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
《詠二疏》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吟詠西漢宣帝時以「知足」為宗旨而急流勇退的疏廣與疏受叔侄二人,謳歌了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賢達事跡。全詩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二疏實現功成身退之目標的積極評價;第二部分描寫二疏辭官回鄉的場面;第三部分描寫二疏歸鄉後所過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不屑於「近務」而每日邀請在一起飲宴的情景,最後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經過時間的洗禮仍閃耀着光輝作結。
目錄
原文
“ |
詠二疏 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 游目漢廷中,二疏復此舉。 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 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 離別情所悲,余榮何足顧! 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 厭厭閻里歡,所營非近務。 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 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 誰雲其人亡,久而道彌著。 |
” |
— 《詠二疏》,《陶淵明集》 |
譯文
天地四時自運轉,完成功業當歸還。
請問東周未世後,幾人能把其意傳?
放眼漢代朝廷內,二疏舉止可稱讚。
歡快高歌返故鄉,告別太子長辭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華貴輕車填路問。
悲嘆之情為送別,榮華富貴豈足戀!
德操高尚感行人,賢哉之譽豈一般!
鄉里安逸相聚歡,經營之事不簡單。
邀來故老促席坐,飲酒共將往事談。
兒女關心遺產事,疏廣曉諭出清言。
縱情享樂度餘年,死後之事不掛牽。
誰說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