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和谐教育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中的诸要素,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协调的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要实施和谐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到师生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去,消除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录

基本概念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基本模式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标,以树立六大基本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调整三大教育要素关系为骨架。建构起的基本结构。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及能动发展的学生观是和谐教育对学校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基本认识,就不能破除陈腐教育思想对人的束缚,更不会在教育实践中有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如下。⑴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⑵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⑶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

和谐教育起源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50年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以后的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集大成者,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简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和谐教育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核心。一是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社会拥护、学生爱戴的教师队伍,为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教育规律,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目的

坚持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发展中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层次,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和谐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身心诸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动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动力。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是靠主观臆断和想当然办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弯路,贻误人才培养。二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持续教育必须把改善人对人生、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放在第一位,重视培养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法、乐观的生活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和谐教育保障

坚持协调发展是和谐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指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即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社会需求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他们成为既具有合理智能结构,又具有健康身心素质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和谐教育基础

基本的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是和谐教育得以建立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缺乏规范完善的教育财政制度是导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重要制度性原因,国家应该从调整宏观政策入手探索教育和谐发展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体现教育和谐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政策。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要建立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的责任,明确社会及家庭应承担的责任;要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平台,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基本途径

以和谐教育思想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探索并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和素质提高,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引导师资力量和谐发展。要构筑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以教育信息化[1]促进教育的现代化[2]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与家校共育融合成趋势,光明网,2020-07-12
  2. 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豆丁网,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