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作品名称: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创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王安石

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作的一首诗词。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1]

目录

正文

其一

寒云沈屯白日埋,河汉荡坼天如簁。 衡门兼句限泥潦,卧听窾木鸣相挨。 萧辰忽扫纤翳尽,北岭初出青嵬嵬。 微之新诗动我目,烂若火齐金盘堆。 想携诸彦眺平野,高论历诋秦以来。 觥船淋浪始快意,忽忆归云胡为哉。 念君少壮辍游衍,发挥春秋名玉杯。 书成不得断国论,但此空语传八垓。 登临兴罢因感触,更欲远引追宗雷。 君知富贵亦何有,谄誉未足偿讥排。 风豪雨横费调燮,坐使发背为黄台。 留宾往往夜参半,虽有杂俎无由开。 江南佳丽非一日,况乃故园名池台。 能招过客饮文字,山水又足供欢咍。 剩留官屋贮酒母,取醉不竭当如淮。

其二

六朝人物随烟埃,金舆玉几安在哉。 锺山石城已寂寞,只见江水云端来。 百年故老有存者,尚忆世宗初伐淮。 魏王兵马接踵出,旗纛千里相搪挨。 当时谋臣非不众,上国拔取多陪台。 龙腾九天跨四海,一水欲阻为可咍。 降王北归楼殿坼,弃屋尚锁残金堆。 神灵变化自真主,将帅何力求公台。 山川清明草木静,天地不复屯云雷。 使君登高访古昔,伤此陈迹聊持杯。 因留嘉客坐披写,郚渌笑语倾如簁。 酒酣重惜功业晚,老矣万卷徒兼该。 攒峰列壑动归兴,忧端落笔何崔嵬。 余年无欢易感激,亦愧庄叟能安排。 青灯明灭照不寐,但把君诗阖且开。

其三

干戈六代战血埋,双阙尚指山崔嵬。 当时君臣但儿戏,把酒空劝长星杯。 临春美女闭黄壤,玉枝自蕊繁如堆。 后庭新声散樵牧,兴废倏忽何其哀。 咸阳龙移九州坼,遗种变化呼风雷。 萧条中原砀无水,崛强又此凭江淮。 广陵衣冠扫地去,穿筑陇亩为池台。 吴侬倾家助经始,尺土不借秦人簁。 珠犀磊落万艘入,金璧照耀千门开。 建隆天飞跨两海,南发交广东温台。 中间嶪嶪地无几,欲久割据诚难哉。 灵旗指麾尽貔虎,谈笑力可南山排。 楼船蔽川莫敢动,扶伏但有谋臣来。 百年沧洲自潮汐,事往不与波争回。 黄云荒城失苑路,白草废畤空坛垓。 使君新篇韵险绝,登眺感悼随嘲咍。 嗟予愁惫气已竭,对垒每欲相劘挨。 挥毫更想能一战,数窘乃见诗人才。[2]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