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跃
周清跃 |
周清跃,1960年10月生,1982年浙江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1986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铁科院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毕业后一直从事钢轨材质、性能及热处理等有关方面的科研及开发工作。迄今为止,主持国家及铁道部科研项目6项,牵头完成出口项目1项,参加国家及铁道部科研项目6项,主持完成和参加完成横向科研、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合同20多项。在将钢轨热处理、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到各铁路局以及将钢轨热处理成套技术和设备出口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合作者一起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院科技开发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金属学报》、《铁道学报》等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5篇。翻译出版美、日、欧最新钢轨标准3部。目前正在从事高速铁路用钢轨技术要求、材质性能及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
外文名称----Qing-yue zhou
出生日期----1960年10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获詹天佑人才奖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材料系
人物简介
周清跃在钢轨研究领域学术造诣较深,不仅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还为铁路创造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在在冶金和铁道行业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现任院学术委员会常委,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998年被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获詹天佑人才奖。2003年3月被铁道部批准为首批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3]。
人物生平
"搞科研的人比较单一,单一才能出成果。"
"我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一份好工作,一个好身体,一个安定快乐的家庭,一个好心态。"
周清跃就是这样,在单一中求深度,在单调中求作为,作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他在我国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的钢轨研究和国产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先后被授予詹天佑人才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铁道部专业技术带头人,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 。
成长轨迹
周清跃是我县双溪乡史姆村人,1978年考入了浙大金属材料专业,当时从学校放假回家,交通十分不便。从学校回到老家要花去十六、七个小时,早晨三、四点钟从浙大老校区用扁担挑着行李,走路到松木场等候公交车,再乘公交到火车站,火车杭州站到义乌的发车时间是早晨6时,到义乌时是中午时分,再从义乌乘长途车,还要走路,才能回老家,此时是傍晚7时左右。他开玩笑说,也许,冥冥之中上苍让他体验交通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初看来,这个和交通不沾边的专业,让他今后的工作与交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四川的一个印钞公司工作,次年考入铁道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迄今为止,他已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及铁道部科研项目60多项,主编出版钢轨专著一部,编译出版最新钢轨汇编两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科研领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是铁道部唯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其中金化所的金属研究室主要研究钢轨、车轮、轴三大件,周清跃就从事金属领域内的钢轨研究。早年,周清跃任金属及化学研究所负责人,近年来他离开领导岗位,带领一个科研团队,专门从事钢轨研究。
客运专线钢轨是他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钢轨是铁路的基础硬件,铁路上使用的钢轨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故此需要使用品质极高的钢材。铁路钢轨对钢的要求比其他的应用都为高。同样的小瑕疵,在建筑物使用的钢筋内出现可能不会产生任何问题,但在铁路钢轨出现则随时会导致路轨断裂而引致列车出轨。现代使用的钢轨断面成"工"字形,分为与车轮接触的轨头、中间的轨腰及底部的轨底。不同的路线对钢轨的强度、稳定性及耐磨性都有不同的要求。高速铁路大量采用超长无缝钢轨。也就是在高铁上几乎听不到传统火车的哐当哐当的声音。没有了钢轨接缝,对于列车速度的提高也有帮助。而且道岔都采用高速可动心道岔。其通过速度比普通道岔高很多。
我国的高速铁路从1998年的秦沈客运专线开始起步,从秦沈客运专线到2008年的京津城际,周清跃从事高速铁路的钢轨技术研究工作已经整整持续了十个年头。"中国高速铁路起步是在秦沈线,2001年基本上投入试验,2003年投入运行,那时我们参与的工作主要是怎样把符合高速铁路的钢轨做出来,秦沈线也是我国在高速铁路钢轨方面的一个起步。随后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十年的努力,使高速铁路钢轨技术日趋成熟,现在引以自豪的是这个京津高速铁路。"周清跃自豪地说。
由于高速铁路时速在每小时350公里以上,因此对钢轨本身的材质、外观、性能等各项要求极高,每根钢轨的定尺长度为一百米,而以前为25米,这些钢轨焊接后数百公里都没有接头。这么长的钢轨要进口难度极大,仅材料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更不用说国外对此类钢材的技术封锁了。所以,要发展高铁钢轨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行国产化,要有自己的标准。周清跃就是负责这个标准的制定者。从1998年开始,周清跃就开始负责了各种铁路钢轨的标准制定,从时速160公里的钢轨,到后来时速350公里的钢轨都是周清跃负责制定的。有了相应的标准,冶金企业就可按此进行生产,周清跃和他带领的团队就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跟踪辅导,这就是以标准推动企业改造、发展的过程。钢轨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周清跃也共同参与了技术的研发。钢轨生产后要铺到铁路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钢轨焊接及焊接后的热处理,这也是一个大的技术难题。京津城际的建设过程中,国产时速350公里百米定尺钢轨的成功铺设,成为了其中的一大亮点,全程100多公里的轨道没有任何接头,钢轨性能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要求。2008年,周清跃及其团队因此获得了铁道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清跃 |
重载铁路钢轨的研究是周清跃的又一奉献。年货运量到达3.5亿吨的大秦线是我国第一条现代化的重载铁路,也是我国有代表性的货运专线。重载铁路对轨道的抗压性要求严格,也要求路基坚实,通俗地讲,就是防止车把路压坏了。钢轨是特殊的重载专用钢轨,强度较高,每米重量较重。一般铁路,一般火车单列运输量约为2000~3000吨,而重载火车单列运输量至少在5000吨以上,甚至达到20000吨。
前些年,以周清跃为首的科研团队,对大秦铁路的钢轨进行研发,开发出了三种高强度、高性能的新钢轨,大大提高了钢轨的使用寿命。原来运行9亿吨换一次钢轨,现在可以达到运输量在15亿吨后再换,大大节约了成本和维修时间,得到了铁道部的认可,并在其它铁路进行推广。
道岔是铁路上最关键的一项技术,因为分岔处的磨损率最高。周清跃和他的团队通过用贝氏钢轨做耐磨部件,使道岔的寿命提高了二至三倍,使养护工作量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淬火是保证钢轨技术性能的关键技术,这也是周清跃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他早期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当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他和他的团队还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钢轨淬火技术不断提高。
科研人员以科研成果为检验。周清跃从事铁路钢轨研究20多年,以他的敬业和专一,在铁路钢轨研究领域斩获颇丰,其中申请的主要发明专利有抗磨损、高强韧性准贝氏体钢轨及其制造方法,含有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全贝氏体钢辙叉及其制造工艺和含Cr热处理轨钢等。这一些都是铁路生产上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方面核心技术,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因此也屡屡受到表彰。1997年,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2年,获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人才奖;2007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2008年,又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至今已连续三届被评为铁道部专业技术带头人,这些全都是对他辛勤工作给予的肯定。
治学态度
周清跃对科研的严谨,每个与他共事的人都深有体会。他认为,一个搞科研的人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要专,二是要努力。要想科研上有所成就,就不能有太多爱好,没有时间做别的事,需要把全部精力投到科研工作中。
在取得个人成绩的同时,周清跃还带出来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今年晋升为铁道部研究员的张银花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张银花是2001年考上周清跃的研究生的,之后一直跟他工作。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钢轨的材质、性能、伤损分析等工作。张银花说:"这么多年来,他给我们这些研究员的印象是对学业很钻研,治学态度严谨,什么事情都有板有眼,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为止。我们也从中受益匪浅"。
陈朝阳博士也是周清跃的研究生,后来又成为他的博士生,博士毕业后,继续跟随周清跃搞科研,为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他是这样评价周清跃的,"和周总接触已经11年来,刚来时他是副所长,主管科研,后来他干脆辞去领导职务,专门搞研究,人品特好。他对铁路行业前沿的科学技术了解得很深,善于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做课题。在我们团队里,他没有领导架子,在讨论问题时遇到不同见解,大家常常会吵起来,这丝毫没有影响同事间的友谊,反而使大家的关系更融洽。他对下属的生活特别关心,很能体谅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
今年,铁道科学院又一次推荐他为铁道部专业技术带头人,单位的推荐意见最能体现他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水准。单位对他的评价是这样写的:
周清跃同志是我院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铁道钢轨及道岔用轨材质性能、热处理、焊接及钢轨使用方面的科研开发工作,在钢轨研究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较高的知名度;常年为铁道部有关部们提供钢轨领域的技术支撑。已连续两届(2002年度和2005年度)被评为铁道部专业技术带头人。在本专业技术带头人任期内(2006~2009),主持并完成铁道部及研发中心科研项目5项,主持完成横向研究项目2项,参加和指导完成国家、部及其他研究项目10余项;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质监总局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1项;铁科院等局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这三年任期内发表论文26篇,其中多篇论文被《EI》、《SCI》等收录,多篇论文获奖。在本任期内,该同志在客运专线和重载铁路钢轨以及道岔用轨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清跃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是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2名。
由于周清跃同志为发展我国铁道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2001年获得铁道部詹天佑人才奖,并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贴。1998年晋升研究员,2001年12月任铁科院副主任研究员(高级专家),2002年6月任铁科院主任研究员,2008年12月任铁科院首席研究员。特推荐周清跃同志为2009年度的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候选人。
故乡情深
采访周清跃时,据说,金台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在规划中,金台铁路自金温铁路石柱车站接出,穿括苍山和大盘山经仙居、白水洋至临海,在台州市区北部(椒北)与甬台温铁路接轨,再向东延伸至头门岛港陆上基地。周清跃回答:"金台铁路如能通过磐安,那是十分令人鼓舞的。铁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是最为节能的交通方式。但据他了解,此消息还是不很明朗,我很希望这件事能早点确定下来"。出生于双溪乡史姆村的周清跃对家乡时刻心怀眷恋,远在北京工作的他每年总要回家看看,尽管父母已不在人世,但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回老家总觉得是一件惬意轻松的事,这几年还在老家投资造了房子,准备退休后回去常住呢。作为一名专家,他有着一种对自然、对古朴的农村十分亲近的情结。
儿时的记忆一直是心中的温暖,在家门口的溪水中嬉戏、打水仗、捕鱼……这些往事常常让他觉得甜蜜,山乡自然宁静的和谐之美让他回味无穷。因此,每次回老家吃农家菜,总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周清跃能够在科研领域独树一帜,与他超脱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