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茂
周永茂(1931年5月15日- )核反應堆工程專家[1]。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人。1955年畢業於上海國立交通大學。1958年原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核能進修班畢業。中原對外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反應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線從事設計、研究和建設工作,承擔並完成了國家交給的許多核科研任務:完成了"雙流程堆芯"潛艇核動力堆本體的早期設計方案;主持開展了為生產堆、動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與氚靶元件的首次國產工藝定型工作;參與了高通量堆設計建造和工程的重大決策,該堆的設計特色,國外尚無先例;核工業二次創業期間,領導民用微堆的開發,該堆在國內外各建造4座,贏得了很好的國際信譽和經濟效益。本世紀初主持開發用中子俘獲療法醫治腦瘤的核醫療器械-<醫院中子照射器>。
周永茂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1年5月15 日 浙江省寧波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核反應堆工程專家 |
目錄
個人簡介
科研領域
長期在反應堆和科技第一線從事設計、研究和建設工作,完成了國家交給的許多核科研任務;完成了「雙流程堆芯」潛艇核動力堆本體的早期設計方案;主持開展了為生產堆、動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與氚靶元件的首次國產工藝定型驗證工作;參與了高通量堆設計建造的重大決策,該堆的設計特色,國外尚無先例;核工業二次創業期間,領導民用微堆的開發,該堆在國內外各建造四座,贏得了很好的國際信譽和經濟效益。
周永茂 | |
---|---|
個人事跡
在封鎖、禁運的年代搞尖端的核項目,「自力更生」,「廢寢忘食」對周永茂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而「奮不顧身」也不是一個口號。周永茂曾兩次受到放射性超標照射。第一次是在六十年代末,在一次核事件中最嚴重的「燃料燒毀」事件中,作為研究室主任的周永茂,親自進入熱室,用手清除UO2碎片。這核燃料裂變的碎片不僅有能滲入人體內的放射性裂變氣體,還有長衰期不等的強放射性裂變產物,更有達幾百萬年半衰期的錒系元素。「當時我想我已有一兒一女,自己才30多歲,對電離輻射還能抵擋一陣子。再說平時看了那麼多文獻、照片,對裂變產物的知識終究要比其他人多一些,決定當仁不讓了」。第二次是1984年,在微型中子堆的試驗中,在十多個小時中,受到的職業照射達年允量的三分之一。周永茂對這兩次事件,一直認為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關鍵時刻的行動都有結論性的收穫,豐富了理性知識,憂的是身體已受到了損傷。
科研成果
潛艇核動力的早期設計
在原子能研究所承擔的核潛艇動力堆及其控制系統等研究設計任務中,任工程設計室結構組長。組織設計攻關,克服熱應力、熱輻射、熱衝擊以及高溫水密封等困難,搞出了滿足軍方體積、重量限制的雙流程堆芯堆本體設計方案。由第一代艇一直沿用至今。國產燃料元件製造工藝的輻射考驗評定。在蘇聯專家撤走、封鎖技術的形勢下,具有戰略意義的我國生產堆、陸上潛艇模式核游泳池研究堆,待國產燃料元件裝堆。他組建了技術上完全陌生的生產堆、潛艇堆、研究堆以及氚靶元件的研究小組,建立了高溫高壓與中溫中壓堆內外考驗迴路以及相應的配套工程實驗室。編著考驗方案、跟蹤考驗遠行、分析考驗結果,為這些堆的順利啟動投產,為氫彈裝料爆炸提供了首批輻射行為依據資料。高能量工程試驗堆的設計建造,主持堆芯方案的設計攻關。從上百項方案中,抉擇規則柵格、欠慢化堆芯方案設計。該堆比美國同類的高濃鈾裝量,每爐均少10—26公斤,照射中子量通量比俄、法同類約高70—80%,符合中國國情。通過定位柵板與控制布局及導管壓板的特殊設計,使該堆可按考驗任務品種與數量來組成堆芯的幾何與大小。這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設計,在國內外同類堆中尚無先例。該堆設計備受日本、澳大利亞等外國同行的讚賞,譽為國際先進的高能量工程試驗堆。
微型中子源堆的研製與開發
他主持研製成功非能動力率自穩特性的研製堆。這種固有安全特徵在當時我國研究堆中尚屬首創,國際原子能機構把我國微堆與美國TRIGA堆核加拿大SIOWPOKE堆並列評價為「具有獨特的親用戶安全性能」的低功率研究堆。現在微堆已在北京、上海、濟南、深圳各建一座,還向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加納各輸出一座。
學術著作
《原型微堆的設計與建造》、《原型微堆的初步安全分析報告》等。
個人榮譽
參考來源
- ↑ 周永茂 民用微堆建設開創者,1955屆院友 上海交通大學網
-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永茂 ,中國工程院網
- ↑ 周永茂 ,優知網,2019-03-21
- ↑ 周永茂 ,名人簡歷網
- ↑ 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博雅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