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吹風散

中文名稱:吹風散

別稱:紅大風藤紅十八症

性味歸經:味甘,性溫

吹風散中藥名。為五味子科植物冷飯藤Kadsura oblongifolia的藤或根。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風濕痹痛,心胃氣痛,痛經,跌打損傷。

目錄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科:木蘭科(Magnoliaceae)

亞屬:南風五味子亞屬

分布區域:湖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錫金、孟加拉、越南

形態特徵

常綠木質藤本。根皮灰褐色,內面紅色,有香氣。莖有松而厚軟的木栓層,去皮後呈紅色。根與莖切斷吹之可通氣。

葉柄長5-12mm;葉片紙質長圓狀披外形,窄長圓形或窄橢圓形,長6-10mm,寬1.5-4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疏齒,側脈4-8對,網脈明顯。

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花梗長1-1.5cm;花被黃色或紅色,12-13片,近膜質,外面和裡面的較小,中間的最大,長5-8mm;雄蕊群球形,雄蕊約25,排列成4-5輪,無花絲,先端無附屬物;雌蕊心皮35-50,4-5輪排列,子房倒卵形。

聚合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2-2cm,熟時紅色。小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5mm,外果皮薄革質,平時顯出種子。種子腎形或橢圓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1]

植物種屬

五味子科植物冷飯藤。

分布區域

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1000m的山坡疏林中、溝邊潮濕處。

藥用價值

一、

功能

祛風濕,和腸胃,行氣止痛。

主治

主要用於感冒,風濕痹痛,心胃氣痛,痛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相關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根、莖:治風濕,跌打,刀傷,蛇傷。

2、《文山中草藥》:藤: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治腸胃炎,感冒,跌打損傷,風濕疼痛,骨折。

臨床應用

1、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2、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吹風散干藤粉末適量,調醋外敷患處;亦可內服、煎湯或泡酒。

3、治骨折(復位後,小夾板固定):吹風散鮮葉適量,搗爛包敷患處。(選方出《文山中草藥》)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剪下莖藤或挖取根部,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用。[2]

二、

拼音Chuī Fēnɡ Sàn

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症、大鑽(《文山中草藥》)。

出處《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冷飯藤的藤或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冷飯藤,又名:飯糰藤

常綠木質藤本。根的表皮灰褐色內紅色有香氣。莖有松而厚的軟木塞樣栓皮,除去外皮呈紅色。根與莖切斷吹之均可通氣。葉互生,革質,光滑肥厚,綠色,長圓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闊急尖,全緣;嫩葉揉之微粘手。花紅色或黃色,單生於葉腋內。雄花花被12~13片,雄蕊約25,雄蕊柱圓球狀;雌花花被與雄花相似,雌蕊群由35~50心皮組成。聚合果近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2~2厘米,熟時紅色。種子腎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①《廣西藥植名錄》:"根、莖:治風濕,跌打,刀傷,蛇傷。"

②《文山中草藥》:"藤: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治腸胃炎,感冒,跌打損傷,風濕疼痛,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複方

①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吹風散干藤粉末適量,調醋外敷患處;亦可內服、煎湯或泡酒。

③治骨折(復位後,小夾板固定):吹風散鮮葉適量,搗爛包敷患處。(選方出《文山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吹風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吹風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吹風散,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