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起鎮是舊鎮名,現改名為吳起街道。地處吳起縣中部,為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面積383.7平方公里,有人口28783人,屬於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1]

目錄

建制沿革

古為邊陲要地,相傳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曾在此屯兵駐防,鎮名由此而來。元太祖(1206年)時,地方兵制設立百戶,吳旗至今仍有"田百戶"地名,百戶下設旗,改"起"為"旗"。1942年7月成立吳旗縣後,吳旗鎮便成了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1958年10月,吳旗鎮與樓房坪鄉三、五、七社合併為青春公社。1958年12月吳旗縣併入志丹縣後,改設吳旗鎮公社。1961年9月恢復吳旗縣後,改為城關公社,增設薛岔公社(由蔡砭公社分出)、新寨公社。1981年成立吳旗鎮後,城關公社遷居姚店台(1985年12月更名為洛源鄉)。1984年撤社改鄉。

1996年, 吳旗鎮面積12.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宗灣子行政村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個居委會;洛源鄉地處縣城周圍,駐地距縣城3.2千米,面積365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劉渠子、宗圪堵、姚溝門、金佛坪、楊城子、王台、侯岔、楊青、中楊青、西溝塔、曹陽台、藺砭子、走馬台、張坪、黑溝河、劉河灣、馬灣17個行政村;

薛岔鄉面積254.3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陳砭村、南溝、湫溝、楊新莊、雷坡、雙廟、老虎溝、郭畔8個行政村,距縣城25.5千米;新寨鄉面積298.2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新寨、馮陡峁、姚寺、楊廟台、石台子、梁坡、暴城、王河、伍金澗、高渠、張城子、齊灣子12個行政村,距縣城30千米。

2001年,撤銷洛源鄉併入 吳旗鎮。2007年6月,吳旗鎮更名為吳起鎮,原行政區域不變。2011年,撤銷薛岔鄉、新寨鄉併入吳起鎮。

2015年,撤銷吳起鎮,設立吳起街道。2016年吳起縣將吳起街道的伍金澗、馮陡峁2個行政村劃歸吳倉堡鎮管轄,將吳起街道的楊廟台、新寨、暴城、張城子、石台子、梁坡、王河7個行政村劃歸鐵邊城鎮管轄,將吳起街道的楊新莊、老虎溝、雙廟3個行政村劃歸五穀城鎮管轄。

自然資源

境內山地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石料石油和機磚等自然資源。鎮內有大型市場4個,功能齊備;電力充足,郵政通信網絡健全;飲食、住宿等服務相互配套,是投資、旅遊、經商的理想之地。

該鎮有吳起縣"白菜心"之稱,川地(含水地)面積大,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自然條件。吳起鎮地處洛河兩岸,七條大川(寧賽川、二道川、亂石頭川、頭道川、三道川、楊青川、顆顆川)之口,最高山嶺海拔1663.5米,最低河谷地帶海拔1247米。地勢均向洛河傾斜,谷寬梁長。

全鎮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川台、壩地為1.4萬畝(水澆地780畝),有效灌溉面積0.8萬畝,為全縣糧食、蔬菜生產的主要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行政區劃

吳起鎮地處吳起縣中部,為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30公里,總面積383.7平方公里。吳起鎮轄18個行政村,105個村民小組,6個居委會,總人口28783人。[2]

吳起鎮會議

綜述

根據榜羅鎮會議作出的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的新的戰略決策,黨中央率陝甘支隊約6000人分左、中、右3路縱隊北上,通過通渭地區,翻越六盤山,又經過1000多里的艱苦行軍和英勇作戰,從甘肅進入陝北,於1935年10月18日抵達鐵邊城。黨中央在這裡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博古,以及林彪、聶榮臻、楊尚昆等。

會上,張聞天指出:關於在陝北建立蘇區問題,政治局同志無一異議;毛澤東在上次榜羅鎮召集的會議上作出決定,大家是同意的,應批准;

至於中央整個政治決議,應在與二十五、二十六軍同志商量後再發。在這次會議上,根據當前形勢和部隊實際情況,提出了許多議案,如紅軍入陝後的作戰方針主要是在西邊打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還是在南邊打東北軍,或是向北打的問題,同西北紅軍會合的方向和解決戰略方針的問題,整頓部隊,提高戰鬥力、群眾工作、解決物資、冬衣等問題,認為上述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決定。

毛澤東在會上還指出,我們已到陝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這幾天沒有飯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糧地方休息。我們要把保安變為蘇區,過去敵人對我們是追擊,改為圍剿,我們要打破這圍剿,我們須在敵人圍剿前做很多工作。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吳起鎮會議的預備會議。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駐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隨後又同十五軍團勝利會師。至此,中央紅軍勝利地完成了歷時一年,縱橫11個省,行程2.5萬里的長征。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終於找到了長征立足點,抵達最後的目的地,勝利地實現了歷史性的戰略轉移。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聞天、博古、毛澤東、王稼祥、周恩來、鄧發、李富春、聶榮臻、劉少奇、葉劍英、凱豐、賈拓夫、彭德懷等。會議的中心議程是,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

會議內容

毛澤東在會上首先報告俄界會議以來的形勢與陝甘支隊的任務。主要內容是:

宣布中央紅軍已完結一年長途行軍,提出黨的新任務是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報告指出:自俄界出發已走2000里,到達這地區的任務已完成了,敵人對於我們追擊堵擊不得不告一段落,現在是敵人圍剿,而我們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主要敵人是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他們正準備對陝北蘇區的圍剿。所以,現陝甘支隊,應提出保衛陝北蘇區的口號。

俄界會議與張國燾決裂,那時口號,打到陝北去,以游擊戰爭與蘇聯發生聯繫,榜羅鎮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的決定,因為那時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陝北有這樣大的蘇區與紅軍,所以改變,決定在陝北保衛與擴大蘇區。

在俄界會議上想在會合後,帶到接近蘇聯的地區去,那時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的觀點是沒有的,現我們應批准榜羅鎮會議的改變,從陝北蘇區來領導全國革命。

確定了紅軍當前作戰方針。毛澤東根據陝北的環境和形勢,闡明了紅軍的作戰方針。

指出,10月到11月初約20天,我們方向應是西和西北,大的方向是陝甘,陝甘晉3省是發展主要區域,現在先向西,以吳起鎮為中心,整頓部隊,擴大部隊,群眾工作。

規定了紅軍當前中心工作。報告指出:在部隊方面應提高戰鬥力,擴大紅軍,解決物質問題。這三件是目前部隊中心工作。

決定繼續加強與國際聯繫。報告說:與國際聯繫派一支隊去,取得國際技術幫助,現在仍是一項重要任務,但目前我們具體不能派去,條件還不夠。5.重視同西北同志的團結。毛澤東指出:現我們應極大注意兩方面關係問題。南北軍隊有些不同,互換領導,亦須注意。我們應以快樂高興的態度,和他們見面。

重要意義

在討論中,鄧發、李富春、聶榮臻、劉少奇、葉劍英、凱豐、博古、賈托夫、張聞天、彭德懷先後發言。他們着重闡述了下列主要問題:1.粉碎敵人圍剿,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指出:如沒有動員廣大陝北群眾,單靠陝甘支隊力量,是不能粉碎敵人圍剿的。由於陝北蘇區領導全國的革命運動,所以,我們的任務是"擴大和保衛陝北蘇區",要"採取一切力量來鞏固與發展陝北蘇區"。2.擁護榜羅鎮會議決定,使陝北成為領導全國革命的中心。指出榜羅鎮決定的改變是很正確的重要的,是很應該的,應決定在此建立鞏固蘇區,應向戰鬥員解釋。彭德懷指出:俄界會議還不能決定在陝甘的什麼地區建立根據地,現已勝利的到達這一地區,保衛這一蘇區是惟一正確方針。3.打通國際路線,取得蘇聯援助。

劉少奇認為:打通國際路線,取得聯絡,現雖不能派部隊,但用電報或通訊,與之聯絡是很重要。博古指出:派一個支隊在打通國際路線應拒絕,取得聯絡,求得指示,是很重要,長期失去國際聯絡是損失。張聞天認為:打通國際路線,無論如何要打通,主要是政治幫助,與之發生直接聯繫。4.加強與西北紅軍聯繫。葉劍英認為,應使二十五、二十六軍了解中央紅軍到陝北蘇區,為着領導一方面軍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軍,我們應公開軍委與中央機關,他還提出,恢復一、三軍團名義,有很大歷史意義。

重要決定

毛澤東作會議總結髮言時指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已經完結一年長途行軍,開始新的有後方的運動戰。他還強調指出:正確的方針,需要我們一致的努力,首先統一領導問題,應由政治局委託常委去解決。吳起鎮會議是榜羅鎮會議和鐵邊城會議的繼續和完善。

會議批准了榜羅鎮會議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陝北的戰略決策,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完結,開創了黨中央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這次會議為1935年11月上旬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順利會師作了準備,對團結和匯聚西北革命力量起了重要作用。這次會議對我們黨由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的轉變和黨在西北地區開始建立抗日反蔣統一戰線,作了重要的準備,起着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1935年10月29日,陝甘支隊發表《告紅二十五、二十六軍全體指戰員書》,明確指出,陝甘支隊與紅二十五、二十六軍的會合,為的是"開展西北蘇維埃運動的大局面替中國蘇維埃運動定下鞏固的基礎迅速赤化全中國。"指出"我們的會合是中國蘇維埃運動的一個偉大勝利是西北革命運動大開展的導炮"。號召全體指戰員,"團結起來為保衛和擴大陝北蘇區粉碎敵人新的圍剿開展西北蘇維埃運動的大局面開展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武裝保衛蘇聯而鬥爭。"

特色產業

依託地理位置優勢,借蔬菜和造林種草,建設秀美山川發展優勢,圍繞植樹種草、舍飼養畜、發展產業、優化結構、促進增收、保持穩定,堅持建設三型農業為主的特色經濟不動搖的工作思路,四大基礎工程建設初具規模,即城郊型效益工程、林牧增收工程、科技增產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堅持多輪驅動、多軌運行的模式,採取村辦、戶辦、聯辦的方式,帶動鎮域經濟快速發展。共種植冬暖式日光接溫塑料大棚菜151棚,小弓棚988棚,基本緩解了縣城冬菜外調的矛盾,成為全縣菜籃子基地,同時,還栽植優質葡萄、大桃、梨等,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該鎮釀造廠生產的蕎麥香醋馳名全國,羊肉系列深加工產品已打開市場,深受用戶歡迎。

歷史文化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屯兵駐守而得名。1935年,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成為長征落腳點而名播中外。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毛澤東到達吳起鎮後,即於當天致電彭德懷:"吳起鎮已是蘇區邊境,此地以東即有紅色政權,保安城聞有紅色部隊,但吳起鎮、金湯鎮之間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裝百餘守堡,擬派隊消滅之。"電報還要彭德懷於次日到吳起鎮商討行動方針,第二、第三縱隊交葉劍英、鄧發指揮。

1935年10月20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聽取了陝北紅二十六軍騎兵團政委龔逢春等同志的匯報,了解到西北蘇區錯誤肅反的嚴重形勢,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

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吳旗鎮革命舊址包括毛澤東舊居、張聞天舊居等。舊居位於吳旗鎮硯窪山麓,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毛澤東舊居,5孔土窯洞列成一排。9孔接石口土窯洞和1排4孔石窯洞,共13孔。兩院之間,有石砌過洞相連。為紀念吳旗鎮"切尾巴"戰鬥的勝利,平台山改稱勝利山。山之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各1座。建國後,1966年和1985年人民政府對舊址進行大規模維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