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佑壽
吳佑壽(1925年7月14日-2015年1月14日),出生於泰國,祖籍潮州楓溪,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傑出的電子工程專家和教育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系主任。長期從事數字通信和數據傳輸、數字信號處理和模式識別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參與創建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
吳佑壽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25年7月14日 泰國曼谷 |
逝世 | 2015年1月14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2015年1月14日凌晨5時2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2015年1月20日上午,吳佑壽先生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目錄
人物履歷
1925年出生於泰國。
1935年就讀於潮州楓溪崇禮學校(小學一、二年級) ,後返泰國;
1939年當地政府關閉所有華文學校後,偕弟佑福離泰國到香港,入嶺英中學及嶺南大學附中。
1941年日寇南侵,港九淪陷,又偕弟返內地就學。
1944年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工程系。
1948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士學位,留校任教,專攻電信學科。
1953年任系秘書。
1956年任無線電接收教研組主任,講師。
1962年任無線電電子學系副系主任兼通信教研組主任,副教授。
1981年任系主任兼圖象信息教研組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年兼任新成立的無線電研究所所長。
1984年任清華大學設研究生院任副院長。
1985年任清華大學設研究生院長。
1991年任國家教委科技委常務副主任。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際高等教育科學院(IHEAS)院士。
2015年1月14日凌晨5時2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2015年1月20日上午,吳佑壽先生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生平介紹
吳佑壽祖籍廣東省潮州楓溪鄉 ,1925年出生於泰國曼谷一個華僑家庭。父親吳熾堂僑居泰國經商,1934年間特地帶着一家人回到家鄉居住了兩年多。時年10歲的吳佑壽,在潮州楓溪崇禮學校讀了高小一、二年級。"雖然事隔70年,但學校有的事情記憶很深,歷歷在目。1936年,我參加潮安城的小學生競賽,比賽寫作文、算術、美術,得了銀盾獎。老師還鼓勵我好好學習,他的悉心照料和指導,這一生都永難忘懷。""我們這一代人,所受最深的教育和影響,就是要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家鄉。"吳老感嘆,"父親之所以將我們帶回祖國,為的是在中國居住後再去泰國,就意味我們是中國的移民,不入泰國籍,而是拿居留證。不論什麼時候,父輩們都諄諄教導:我們的根在'唐山',我們是中國人。
吳佑壽,電子學家、 教育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技術、特別是 數字通信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數字通信和數據傳輸、 數字信號處理和 模式識別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堅持 理論聯繫實際,教書育人,為培養電子學人才和發展中國數字通信和 漢字計算機識別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佑壽,曾用名吳武烈,日出生於 泰國曼谷一1925年7月14日出生於泰國曼谷一個 華僑商人家庭。祖籍廣東省 潮安縣(現 潮州市),父吳穩昌,有子女九人,鼓勵佑壽讀書,日後顯親揚名。他自幼天資聰慧,學習成績優秀。原就讀於曼谷 中華中學,1939年當地政府關閉所有華文學校後,偕弟佑福離泰國去香港,先後在嶺英中學及 嶺南大學附中就讀。年日本侵略軍南侵,港九淪陷,海外華僑飽受多重壓迫之苦。他痛恨日寇侵凌, 山河淪喪,報國之心彌切,又偕弟返回內地。1943年他畢業於 廣東梅縣 梅州中學,同年入中央 政治學校經濟系,在學一年,因志趣不合,對重慶政府貪污腐敗,消極抗日,尤為不滿。在家庭經濟資助斷絕的情況下,他毅然決定轉學,輾轉周折,考入 西南聯大電機系。抗戰勝利後,聯大各校相繼回遷,吳佑壽隨清華大學返遷北平,積極參加歷次愛國 學生運動,更認清國民黨政權的腐朽本質,對欣欣向榮的 解放區,熱切年嚮往。1948年9月他加入 中國共產黨,同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電機系,獲工學學士學位。他放棄出洋深造機會,留校工作,參加護校活動,專攻電信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吳佑壽在清華大學參與籌建無線電工程系,1952年該系正式成立,次年任系秘書,協助正副系主任 孟昭英教授和 常迵教授,借鑑 蘇聯高等學校教育經驗,制訂出無線電工程專業 教學計劃。同時,積極組織系內教師用很短時間翻譯出 《無線電基礎》、《 電子管》和《 脈衝技術》等多種蘇聯教科書,及時為中國新建的無線電專業提供了一批適用的教材。他還熱心於無線電科普工作,編寫了《 無線電基礎知識》、《通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通俗讀物,對中國 業餘無線電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吳佑壽在通信與 電子系統學科前沿從事開拓性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中國率先開展數字通信的研究,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所創建的科研組也未停止過科研工作。1969年秋,無線電系內遷到四川 綿陽,他在參加繁重的基建勞動之餘,仍致力於數字通信的研究,並經常深入工廠,作 調查研究,根據國外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現狀,提出加快發展數字 微波中繼通信的建議,親自承擔了供 衛星通信和遠程輸氣管道通信需要的 數字微波通信機和無人值守微波 接力機的研究。
吳佑壽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振興中國電子事業為己任。他常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勉。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和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科學技術的春天,他如饑似渴地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承擔起重建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的重任,擔任常務副系主任和系主任,併兼任圖象信息教研組主任。不僅在專業設置、學科方向、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深入教學、科研第 線,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取得豐碩成果。
1984年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次年任 院長,在五年任期內,銳意改革,提出多項建議和 實施方案,得到學校和教委的重視,為完善 中國研究生培養制度起了積極作用。1989年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博士生培養和管理改革」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年 中國通信學會成立,吳佑壽先後任該學會第一、二、三、四屆副理事長。年受聘為國際無線電聯盟) 電路與系統學組理事年,擔任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1990年起,走上國家教全國委員會委員。委科技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的崗位,開始了新的征程。
(吳佑壽先生逝世後,習近平、胡錦濤分别致電錶示沉痛哀悼,對吳佑壽院士的家屬表示深切慰問。李克強、張德江、劉雲山、張高麗、劉延東、趙樂際、朱鎔基、吳邦國、溫家寶、李嵐清、吳官正、李長春、曾培炎、楊晶、張寶文、陳曉光等分別敬送花圈表示慰問和哀悼。中共中央組織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僑務辦公室以及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中國電子學會、北京郵電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近百家單位及組織敬獻花圈和輓聯。)
吳佑壽 | |
---|---|
吳佑壽院士 |
主要成就
吳佑壽院士是我國數字通信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數字通信和數據傳輸、數字信號處理和模式識別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參與創建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負責研製的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和國內第一台TJ--82圖像計算機,為我國通信與信息化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吳佑壽先生在數十年執教生涯中,為我國信息化事業培養了眾多的接班人和後來的領軍人,為探索了我國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1985年至1989年,吳佑壽擔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期間,他積極鼓勵博士生破除"跟蹤、仿製"的"懶漢思想",要敢於創新,面向國家發展的需求進行技術攻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通信事業異常落後,教育也很薄弱。無線電系成立後,吳佑壽協助系主任孟昭英教授借鑑前蘇聯高校教育經驗,制定出無線電工程專業教學計劃。同時,積極組織系內教師用很短時間翻譯出《無線電基礎》、《電子管》和《脈衝技術》等多種蘇聯教科書,及時為我國新建的無線電專業提供了一批適用的教材。他還熱心於無線電科普工作,編寫了《無線電基礎知識》、《通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通俗讀物,對我國業餘無線電的發展起了有益的推動作用。
主要榮譽
吳佑壽先後主持或參加國防,國家重大科研項目6項,獲國際,國家和部委級科技獎8項[3],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64篇,並榮獲"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獎章"[4]。
人物評價
吳佑壽自幼受到僑胞愛國思想薰陶,酷愛中國歷史典籍,閱覽甚豐,他為祖國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和出色的科技發明創造而自豪和驕傲,他也痛感近百年來國家的落後與積弱,力求在自己工作領域作出貢獻,為國爭光。
吳佑壽為人謙和、治學嚴謹,深受同行敬重並為廣大師生所愛戴。他一直堅持第一線教學,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過無線電基礎、無線電接收設備、數據傳輸、信息論與編碼等課程。
視頻
我校師生八寶山送別吳佑壽先生
參考來源
- ↑ 吳佑壽:被譽為中國數字通信的開拓者 ,中國工程院, 2015-02-24
- ↑ 吳佑壽 ,中國工程院
- ↑ 吳佑壽 - 科學思想 ,價值中國網
- ↑ 吳佑壽老師的簡歷 ,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