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純如
呂純如 (1580—?),字孟諧,一字益軒。 中國(今蘇州市吳江區),北厙呂家柵人,後遷居吳縣橫山之徐家塢(今蘇州市虎丘區橫山,又名城灣村),在此購地築宅,宅名「南宅」,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辛丑科進士,先後出任偃師縣知縣、洛陽縣知縣。 [1]仕至兵部尚書。[2] 晚年在「南宅」設館授徒。曾刊刻明王覺、胡一愚撰《明音》、董應舉撰《崇相集》。[3] 明朝萬曆年間,偃師知縣呂純如踏勘中州歷史古蹟,發現了顏真卿墓[4],並對其進行了重修。呂純如還撰寫了《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刻石立碑於墓前。落款為「賜進士第文林郎知偃師縣事吳江呂純如撰並立」,西邊的墓碑為乾隆五十五年湯毓倬立,當時的河南知府張松孫題寫了墓碑。上書「唐贈司徒諡文忠顏魯公之墓」。
呂純如 | |
---|---|
出生 | 1580年 |
國籍 | 蘇州市吳江區 |
目錄
生平簡介
呂純如(1580—?)字孟諧,呂家柵人。後遷居吳縣橫山之徐家塢(今蘇州市虎丘區橫山,又名城灣村),在此購地築宅,宅名「南宅」,中有「四宜堂」,是觀湖山賞勝景的最佳位置。他於明萬曆年間參加舉人考試時落榜。在禮部當官的沈璟返鄉家居時調來吳江考生的試卷閱看,發現呂卷很出色卻未取,便向郡、院兩級建議,讓呂進行複試,結果取得好成績,成為萬曆丁酉(1597年)科舉人。萬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科進士,列張以誠榜三甲廿二名。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授河南偃師縣知縣,調河南洛陽令,仕至兵部尚書。晚年在「南宅」設館授徒。曾刊刻明王覺、胡一愚撰《明音》、董應舉撰《崇相集》。 據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偃師縣誌》記載,呂純如「知政體要,以條教化民,躬勸農桑」。此外,他還遍訪偃師境內古蹟,立祠立碑,以志不朽。
踏勘古蹟
在踏勘古蹟時,呂純如意外發現了唐代傑出文人、政治家、軍事家和書法家顏真卿的墓。經過一番考證,他確定顏墓為真,欣喜之餘,立即為顏真卿墓立碑並撰寫《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該碑及碑記保留至今。 碑上刻了《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記」中說:「余不侫,承乏西亳(指偃師),搜求往代故跡,而公墓在城(指老城)北一里許,乃為愚民所蹂躪,第見荒煙白草,孤冢巋然而已。因為剪其蓁蕪,樹之貞珉。而因制不腆,以識九京於不忘雲。 在《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開頭,呂純如表達了對顏真卿的敬意:「不佞嘗讀唐史,至顏魯公死節事,輒唏噓嗚咽泣數下,未始不嘉其烈而悲其遇,惜其工於國而疏於身雲。」(譯文:「我曾讀過唐史,讀到顏真卿死節的部分,總是忍不住多次傷心落淚,為他的壯烈赴死感到驕傲,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難過,為他報國捐軀的行為感到惋惜。」)。該碑高1.75米,寬0.6米,厚0.15米。碑文共951個字。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偃師知縣湯毓倬對顏真卿墓再次整修,當時的河南知府張松孫題寫了墓碑,碑高1.45米,寬0.6米,厚0.17米。1996年,偃師市山化鄉(今山化鎮)政府對顏真卿墓進行了整修,並建立了顏真卿紀念館。 新建二程夫子祠編輯 為了教化民眾,呂純如還組織新建了二程夫子祠。「二程」指程顥、程頤兄弟,他們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創立的哲學理論,被稱為「洛學」,後發展為「宋明理學」。 呂純如對二程極為推崇,他在《新建二程夫子祠記》中寫道:「有宋之真儒輩出,我程氏伯淳(程顥)、正叔(程頤)兩夫子接踵並起,相與周(敦頤)、張(載)、邵(雍)、朱(熹)諸賢,倡明道學於伊洛嵩邙之間……今其語錄俱在,琅琅可考。其大者,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世不解之惑,芟(shān,除草)聖學榛蕪(zhēn wú,形容荒涼的景象)之路。自堯、舜、姬(周公)、孔(子)以來,千四百年不絕如線之統,如揭日月而重新,而兩夫子之功德,又豈在孟夫子(孟子)下哉!」
提倡「學古適用」
在偃師期間,呂純如還根據縣城北部邙山的鳳凰形狀,在邙山之上廣植柏樹,以便使其更像鳳尾。且不說呂知縣的這種做法是否迷信,在呂純如之後,偃師人文的確興盛起來,後世偃師人將這一功勞記在了呂純如名下,認為這是呂知縣打造的「鳳尾」起了作用。 呂純如後來出任洛陽縣知縣,他撰寫有《學古適用篇》一書,共91卷,將從古至明代「凡前事之可為後法」的事件,分類編次為91門,中間附有他的議論。 撰有《學古適用篇》九十一卷,該書是編採前代至明凡前事之可為後法者,分類編次為九十一門,亦間附以論斷。 前有自序,謂馮慕岡《經世實用》,義在憲章當世,而明以前存而不論。馮琢庵《經濟類編》,羅列雖多,間或不適於用。萬思默《經世要略》,其揚榷者止於就人匯事,未嘗就事求人。茲編大意,仿三書之體,而所列事跡則以適於用者為主。然事變靡常,情勢各異,譬之古方今病,貴於臨證詳求,亦未可執以一定之法,遽謂之適於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