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公著(1018年-1089年3月17日 ),字晦叔。壽州(今安徽省壽縣)人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太尉呂夷簡第三子。

呂公著
出生 1018年
國籍 北宋
別名 呂正獻、呂申公、小呂申公、呂司空
職業 司空、平章軍國重事
知名於 元佑當國
知名作品 《五州錄》
《呂申公掌記》
《呂正獻集》
《呂氏孝經要語》

呂公著出身東萊呂氏。早年因恩蔭補任奉禮郎,並進士及第,召試館職,未赴任。出任潁州通判,與歐陽修結為講學之友。累官龍圖閣直學士,濮議時,因諫阻英宗貶呂誨出京未果,故堅請外任,為蔡州知州。宋神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因勸阻神宗罷免司馬光未果,便堅請罷知通進銀台司之職,後任開封知府、御史中丞。

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新法而出任潁州知州,後召入朝,歷翰林學士承旨、端明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等職。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高滔滔)臨朝,呂公著獲召入朝,首上十事疏,以"學"為重。同年,拜尚書右丞。元佑元年(1086年),拜門下侍郞,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變熙寧新法。司馬光死後,呂公著獨自當政。元佑三年(1088年),呂公著懇辭相位,升任司空、平章軍國重事,時人稱呂氏之榮。元佑四年(1089年),呂公著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哲宗親臨致祭,贈太師、申國公,諡正獻,哲宗親題其碑首為"純誠厚德"。後屢遭貶奪,併入"元佑黨人"籍,宋高宗紹興年間,獲封還全部贈諡。

呂公著講說以治心養性為本 ,語約而理盡 。在宋代學術史上,開啟了呂學端緒。 他一生著述頗豐,著有《五州錄》、《呂申公掌記》、《呂正獻集》、《呂氏孝經要語》、《葵亭集》等。

目錄

呂公著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北宋名臣呂夷簡兒子!

呂公著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北宋名臣呂夷簡的兒子,字晦叔,有呂正獻、呂申公、小呂申公、呂司空的稱號。

呂公著所在的呂家,是宋朝著名的官宦書香世家,其祖上從後唐起一直到宋朝他這一代,都在朝為官,未曾有一代斷絕。家學深厚,使得呂公著自幼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他本人也是一位十分好學之人,小小年紀就能約束自己,靜下心來讀書,以致於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這一點就連他的父親呂夷簡都覺得十分驚訝,認為他日後是有大才之人,必是輔國良臣。

後來通過恩蔭入仕,又進士及第,都未曾入職,而是繼續深造,有所成就之後,才開始正式進入官場。

呂公著後來任潁州通判的時候,與當時為潁州知州的歐陽修結成好友。日後歐陽修出使西夏,西夏國君詢問宋朝有學德兼備之人,歐陽修第一個介紹的就是呂公著。

位任吏部南曹後受到宋仁宗五品官服嘉獎,不久為崇文院檢討,同判太常寺,又進官知制誥。因為三次辭謝,改為天章閣待制兼侍讀。

宋英宗親政之後,呂公著被加為龍圖閣直學士。當時正議論追崇英宗生父濮王趙允讓,朝中一些言臣諫官對宋英宗有違禮制的追封表示反對。呂公著也曾經明確說過自己的想法,對有違禮制的稱號進行抵制。宋英宗一心想要給自己的生父一個比較高的尊位,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力排眾議,甚至將一些諫官貶謫罷職。

呂公著上書規勸宋英宗所為,沒有得到聽從,於是自請外放。儘管宋英宗多次挽留,呂公著去意已定,最終被任命為蔡州知州。


宋神宗趙頊即位後,呂公著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當時司馬光因為論事而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職位,呂公著於是上書規勸帝王。宋神宗多次不聽,呂公著仍然堅持上表,最後直接被神宗解除了知通進銀台司之職。

熙寧二年,呂公著奉命編修《英宗實錄》,為御史中丞。不久之後,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用,開始推行新政,實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


對於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呂公著表示反對。於是上書反對王安石的政策,諸如推行的青苗法之類的。因為呂公著一再上書反對,最終惹怒王安石,在王安石的彈劾之下,呂公著被貶謫為潁州知州。

一直等到後來彗星出現,宋神宗下詔直言,呂公著提己的見解之後,才使得自己在宋神宗心中的形象得到緩和。後來被啟用知河陽軍,入朝提舉中太一宮,調任翰林學士承旨,改任端明殿學士、知審官院。元豐元年,知樞密院事,三年任樞密副使。

元豐五年之時,呂公著因病請求離職,罷為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永樂城陷落之後,又被宋神宗任為揚州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

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高太后當政。司馬光等一干守舊老臣,包括呂公著等人競相得到重要。

元佑元年,呂公著拜門下侍郎,授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一職。不久之後司馬光去世,於是呂公著獨自掌權。呂公著雖然不是開拓進取之臣,但是卻是一位守成良相。在位之時,勵精圖治,保證了宋朝的有序發展。

元佑三年,呂公著上書請求辭去相位,被任為為司空、平章軍國重事。

元祐四年,呂公著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追贈太師、申國公,諡號正獻,宋哲宗親自書寫墓碑首為「純誠厚德」。

後來因為新舊黨爭的緣故,呂公著的封號諡號屢復屢奪。一直到宋高宗之後,才拍板定案,仍為原來的贈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