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向日葵螟 學名:Homeosoman nebulella Huhner)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灰褐色,體長8~12毫米,翅展20~27毫米,前翅狹長,近中央處有4個黑斑,灰褐色,後翅淺灰褐色,具有暗色脈紋和邊緣,成蟲靜止時,前後翅緊貼體兩側,與向日葵種子很相似;卵,乳白色,橢圓形,長0 8毫米,寬0.4毫米左右,卵殼有光澤,具有不規則的淺網紋,有的卵粒在一端尚有l圈立起的褐色膠膜圈;幼蟲,體長約18毫米,淡黃灰色,腹面淺黃綠色,背面有3條暗色或淡棕色縱帶,頭部淡褐色,前胸盾板淡黃色,氣門黑色,腹足趾鈎為雙序整環,易與桃蛀螟和玉米螟相區別;蛹,長l0一12毫米,黃褐色,羽化前呈暗褐色,腹部背面l一10節都有圓刻點,以第2~7節最多,在腹面僅第5~10節有圓刻點,腹端有刺鈎8根;繭,梭形,絲質,長12~17毫米,可分為越冬繭和化蛹繭兩種,越冬繭橢圓形,中部寬,一頭尖,另一頭鈍圓,繭皮分兩層,外層灰色,比較粗糙並粘附土粒,內層鮮黃色,絲質膜狀,繭內藏越冬蟲1頭。化蛹繭是越冬後幼蟲從越冬繭鑽出後再吐絲做成的,為一層比較粗糙的淺灰色絲質繭皮,幼蟲在其中化蛹。[1]

發生規律

向日葵螟一年發生1-2代,為害向日葵的主要是第一代。以老熟幼蟲做繭在土中越冬,越冬後於7月上旬開始咬破越冬繭皮,在1-2厘米的表土層做新繭<化蛹繭),隨即轉入前蛹期,幼蟲吐絲做繭經2~3大後化蛹,蛹期6~7天。成蟲在7月中、下旬陸續出現,羽化盛期為7月末到8月初(葵花盛花期),成蟲晝伏夜出t在花盤上取食花蜜,交配產卵。卵多散產在葵花花盤上的開花區內,在花葯圈內壁最多,其次是花柱和花冠上。產卵盛期在8月上旬,卵期3-5天。幼蟲有4個齡期,l~2齡幼蟲啃食筒狀花,3齡後沿着葵花子實的排列縫隙蛀食種子,將種仁局部或全部吃掉,形成空殼或深蛀花盅,把化盤咬成很多隧道。幼蟲為害時,在花盤子實上吐絲結網粘連蟲糞及碎屑,狀如絲氈,據此可識別葵螟為害。被害花盤遇雨後多腐爛發霉,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第一代幼蟲經19~22天老熟,從8月下旬開始大部分幼蟲吐絲脫盤潛土做繭越冬,少數幼蟲在8月末9月初化蛹,羽化為成蟲,在晚開的葵花盤和分枝花上可見到第二代卵和幼蟲,但不能越冬,相繼死亡。[2]

分布與危害

主要為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花盤和種子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 硬殼層形成塊的品種受害輕或不受害,油用種(小粒)較食用種(大粒)受害輕。

(2)秋翻冬灌可將大批越冬繭翻壓入土,減少越冬蟲量。

(3)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防治時,針對卷葉危害特點,需重點噴淋害蟲危害部位,才能保證藥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