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吏目為中國古代官職名,尊稱押衙或押牙。元代於儒學等提舉司及各州設吏目為僚屬。明代於之翰林院太常寺、太醫院、留守司、市舶司、鹽課諸司、都指揮使司、衛指揮使司、土官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及各州衙門均有設置此首領官。

清朝之位階為從八品、從九品或不入流。其職能通常總務面雜役,為配置如太醫院、兵馬司的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於土司則稱為土目。

吏目一職始設於元代,但並非太醫院專用,只有在太醫院才指代醫官。到了清朝,吏目才漸漸成了太醫院的專有職務[1]

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目錄

太醫院吏目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也是一位醫生,曾在明朝太醫院任「吏目」一職,《本草綱目》十二卷「人參」條下對此有明確記載:「考月池翁,諱言聞,字子郁,銜大醫吏目[2]」。中華老字號同仁堂的創始人樂顯揚也曾任清朝太醫院的吏目。

古代,上至太醫,下至走方醫,總體上其社會地位是比較低的。明清時期的太醫院設置分為五級,最高為院使(五品),其次是院判(六品),再次是御醫(八品),接下來才是吏目,最後是醫士(不入流)。吏目的級別多為從九品,屬於官職的末流。

太醫院的御醫、吏目、院士、醫士都稱為太醫,都可以入宮給皇帝看病,但真正給皇帝看病的機會是很少的。吏目升職非常困難,只有通過理論及實踐考試且上一級出現空缺時才能升到更高一級。

在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吏目品級曾有過一次提升,「許服六品冠帶」,但在待遇上並沒有提高,因為「原品給俸每年白銀六十兩」。這屬於精神獎勵的範疇。到了清末宣統年間,吏目的品級才略有提高,官職及待遇提高到了八品。但宣統年間不過三四年就到了民國,所謂的「太醫院」壽終正寢,吏目一職自然也就消失了。

視頻

吏目 相關視頻

本草綱目藥聖父子-李時珍-李言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