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遐思(張紀娥)
作品欣賞
後疫情時代的遐思
新冠肺炎疫情終於又控制住了。在北京新發地出現發病者後,估計所有人又一次揪起了心。還好,我們的政府迅速運用強有力的措施,全國人民上下齊心,兩次在短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而目前世界統計的感染者達一千多萬,大洋彼岸的發達國家,則以每日六七萬的速度激增。
作為一個普通人,最開始曾以為十天半個月、最多一個月,我們就會把病毒打敗,恢復正常生活。現實出人意料的嚴酷,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致死率之高,甚至病癒者的後遺症等都讓人不寒而慄。因此學校開學一推再推,曾以為上網課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沒想到上了一學期,當學生問我開學時間,我雖然說等候通知,但心裡還是覺得不會太久——清明以後會開學吧,五一以後也許會開,端午之後肯定會開學……這樣尋思着。最後學校通知,只允許畢業生返校辦畢業手續,而且要求挨個做工作,返校人數越少越好。
於是,在我們的勸說動員下,只回來一小部分畢業生。繁重的畢業生工作只有班主任來做。我們幫學生打包、搬運、郵寄生活用品、畢業證學位證、填寫檔案材料、開具各種證明並郵寄。班主任們成了兼職的搬運工、快遞員。
其他年級學生一如既往地上網課,在網上參加期末考試。老師們用騰訊會議監考。還好,我們雖然改變了工作方式,增加了工作量,但我們是幸運的,雖然離武漢很近,雖然全國都處在戰備狀態中,我們畢竟沒有感染新冠病毒。
但是,這一次倖免的人,下一次是否還會幸運?躲避了新冠病毒,其他病毒或災害來襲時有多少人會深受其害?
今晨看到新聞,唐山附近發生了5.1級地震,震感明顯。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經44年了,但一看到唐山附近的地震,我還是會不由得擔心,唐山是否還會發生大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正在四川工作。四川本來陰雨天氣多,地震那段時間,一直下雨,老師帶着學生睡在在操場和廣場等空曠地。學生們打着傘、披着雨衣,雖然是五月,但夜裡天氣寒涼。老師們拖家帶口地與學生在一起。幾千次的大小餘震,嚇得我們不敢進室內,吃麵包、方便麵,喝礦泉水。當時網絡還不是很發達,開始我們也以為就是一次傷害性不大的地震。記得地震當晚,一位老師在手機網絡上查,9點左右說估計數據死了七八千人,10點以後說可能有一萬人左右死亡。我這才意識到,汶川地震是一次大災難。
所幸,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沒有受到傷害。但汶川地震的死亡及失蹤人數近10萬。
所幸,我們很多人接近災難,但倖免於難。
但災難隨時在發生,隨時有罹難之人。
我在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窗外正下着大雨。遠處的河水在暴漲。豫南這段時間,隔三差五地下大雨。而南方多地被淹,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很多人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2020年,註定是動盪不安的一年。
西伯利亞,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寒流的發源地,今年五月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寒冷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宜居之地。南北極因氣溫升高,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動植物的生態環境發生極大變化,封存在凍土層里的細菌將會復活,科幻片中出現的病毒重生肆虐的情節可能會變成現實。
即使我們用現在的先進技術與新冠病毒搏鬥了半年多,也還是對這個肉眼看不到的敵人有太多的不了解。人類的發展就是在與各種災難的鬥爭中慢慢積累經驗,慢慢進步的過程。征服一種病毒,會有新的病毒產生;抵抗了這次災難,還會有下次災難。我想說的是,自認為聰明的人類應該怎樣做才會減少這些災難發生呢?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我們不是地球最初的主人,也不會是地球最後的守護者。人類只是地球上短暫的寄居者。而人類這一高智商的物種,在短暫的時間內改造了地球,也在傷害着這個星球。只有努力減少這種傷害,保護好我們的家園,人類的暫居生活才會長久些。但人類是否還有足夠的時日,來彌補犯下的過錯?即使還有時間,人類是否會真心悔改,是否有悔改的恆心和堅持?
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雖然幼時物質條件匱乏,但畢竟能吃飽穿暖,沒有戰爭,沒有飄零落魄。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我們享受到了充足的物質滿足,先進的網絡技術。我們的國家日益強盛,有能力保護人民不受欺負。但歷史規律是和平與戰爭交替出現,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過上一段太平日子後,人就會產生新的欲望。為了有限的資源、權利或信仰等等諸如此類的理由,就會挑起無端的戰爭。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是個防守型民族,不去侵犯別族,但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強行拉入戰爭。
人類的災難,除了地震、水患等自然災害,病毒、細菌等生物災難,最可怕的就是戰爭了。戰爭向來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性的貪慾!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殘酷的戰爭血淚史。老子心目中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只是一種清淡寡慾的理想。所以,不要以為現在的太平日子是人世間的常態。我們應該珍惜當下。
我不敢想像新能源下的未來戰爭是什麼樣的,即使局部戰爭,對災難中的人來說,也將造成毀滅性的創傷。霍金曾預言,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不管霍金的預言能否成真,地球毀滅、人類種族滅亡或被其他種族替代,都將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我們希望這個日期來得晚一些。現在的我們,應該努力修復被傷害得千瘡百孔的家園,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種族的未來。
比爾·麥克基本在《自然的終結》里寫到:「我們沒有創造這個世界,我們正忙於消弱它。我們需要找到如何使我們自己變小一些、不再是世界中心的辦法。」人需要學會節制和謙卑,學會仁愛和寬容,學會把萬物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學會與不同種族的人和諧相處。只有這樣,人類——地球眾多孩子中的一員,才有可能較長久地享受地球給予的恩遇。[1]
作者簡介
山東章丘人,現居河南信陽,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