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後坑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南浦鄉下轄村,位於南浦鄉東部,東與馬苑村為鄰,西與興巷村毗連,南與龍橋村相接,北與中西林場交界。源自大帽山(海拔488米)的後坑溪向西流匯於龍溪(龍溪東流匯入九龍江南溪)。[1]

中文名稱: 後坑村

外文名稱: Houkeng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南浦鄉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區碼: 363203

地理位置: 南浦鄉東部

人 口: 1154人

方 言: 閩南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閩E

目錄

經濟設施

本村水源充足,所有耕地無論在山上、坑壟、平地,幾乎都成水田,排灌便捷。全村有耕地1281畝,其中水田地1150畝,農地131畝。從前大都種水稻,現兼種甘蔗、台灣毛豆等。有大片山地,高處造林,山腰種果,低處植竹。這一帶古稱「錦田」,名不虛傳。後坑小學校園面積2850平方米,校舍面積592平方米。建標準教學樓一座。設6個班級,學生123人,教師7人。1998年集資4萬多元,修建許湛官的「海洋祠堂」,配備電視機、VCD影碟機、球桌、棋類等文化娛樂用具,作為老年人活動場所。1991年上半年,鋪設村柏油公路一公里多,與公路相接。 2000年底,上級撥款20多萬元,完成後坑村電網改造。現電視、電話基本普及。

政區沿革

後坑於1957年10月從南靖縣程溪區劃歸漳浦時,屬馬苑鄉所轄,1961年屬南浦公社後坑大隊,即今南浦鄉後坑村的前身。村轄後坑、坎仔腳、東湖、祖厝、新墟尾5社(自然村),全村有290戶,1154人。其中後坑74戶,286人;坎仔腳78戶,322人;東湖77戶,308人;祖厝24戶,104人;新墟尾37戶,134人。

姓氏源流

南浦鄉共有七個村,其中的後坑、馬苑、興巷、美林和龍橋五個村的村民大都姓許。尊「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副將、宣威將軍許天正之父許陶為開漳始祖。許陶,光州固始縣人,於唐總章2年(公元669年)佐歸德將軍陳政入閩平亂,陳政、許陶病逝後,許陶之子許天正為陳政之子陳元光的副將,佐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縣。元光為刺史(長官),天正為別駕(副長官)。天正之子邦憲(平國)鎮守南詔,傳裔南詔(今詔安)。唐亡以後的五代時期,兵荒馬亂,邦憲的後裔許順遷居龍溪縣七都徐翔(明隆慶元年分設海澄縣,徐翔屬海澄,今龍海市)。徐翔許姓至北宋已成大族,族人許璞玉,於南宋建炎二年自徐翔移居田源馬坪(九龍嶺下人家社)分衍官園、上坪等社。族裔許?衷,字景之,諡寧齋,為許陶派下第46世,遷居內錦田九溪(九曲溪),為錦田(今南浦鄉)許姓一世祖。第七世許湛官居後坑村。

許氏都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前鋒、宣威將軍許天正的裔孫,村民們均奉許天正為開漳始祖。但在元代至明初,這裡集居着閩南蠻人,他們沿着大帽山下、南溪河邊而居。留下的村落遺址有九溪灣、海洋尾、風櫃斗、竹仔腳、後溪、毛獅、九十九間和龍頂山等社址。

明憲宗成化年間(15世紀中葉),許天正的第26世裔孫許景立,從馬坪田源(今龍海程溪人家村)遷到錦田內洋(今後坑界內)定居開發。許景立乃為錦田許氏開基始祖,被稱為錦田祖。許景立遷居錦田後,帶來了祖傳的中原先進文化,融入和幫助原住民拓荒生產、繁衍生息、尊儒重教、傳播文明,給一方帶來進步和福祉。特別傳至其第七世孫許西畿(許湛官)時,其兒孫眾多,形成大族,且富甲一方。在許西畿重視和努力下,錦田後坑從家園建設到人才培養都達到一個歷史高峰。

現在的坎仔腳、東湖、祖厝和新圩尾的許姓鄉親均是許西畿長子許元鐤的後代兒孫。而後坑自然村的鄉親則是許西畿第八子許元鏘的後代子孫。從錦田祖開基起,許氏至今已傳20多世,歷代兒孫有一部分到祖國各地甚至海外發展。據了解,現在本地和外地的錦田許氏兒孫已達數萬人,可謂人丁興旺,事業發達。

而今的後坑村村民基本上都姓許,只有小部分的徐氏、陳氏、林氏、吳氏、黃氏、鄭氏、李氏和劉氏等村民居住。大家都是姻親和鄉親,團結互助,和諧相處,共建家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