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同步輻射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目錄

名詞解釋

同步輻射 synchrotron radiation ,相對論性帶電粒子在電磁場的作用下沿彎轉軌道行進時所發出的電磁輻射。同步輻射裝置的建造及在其上的研究、應用,經歷了三代的發展。

同步輻射是速度接近光速(v≈c)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沿弧形軌道運動時放出的電磁輻射,由於它最初是在同步加速器上觀察到的,便又被稱為「同步輻射」 或「同步加速器輻射」。長期以來,同步輻射是不受高能物理學家歡迎的東西,因為它消耗了加速器的能量,阻礙粒子能量的提高。但是,人們很快便了解到同步輻射是具有從遠紅外到X光範圍內的連續光譜、高強度、高度準直、高度極化、特性可精確控制等優異性能的脈衝光源,可以用以開展其它光源無法實現的許多前沿科學技術研究。於是在幾乎所有的高能電子加速器上,都建造了「寄生運行」的同步輻射光束線及各種應用同步光的實驗裝置。同步輻射裝置的建造及在其上的研究、應用,經歷了三代的發展。

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

第一代

是在世界各國為高能物理研究建造的儲存環和加速器上「寄生地」運行的。很快地,不僅物理學家,而且化學家、生物學家、冶金學家、材料科學家、醫學家和幾 乎所有學科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的專家,都從這個新出現的光源看到巨大的機會。然而, 在對儲存環性能的要求上,同步輻射的用戶與高能物理學家的觀點是矛盾的,表現於主要是 由電子束的發射度所決定的同步輻射的亮度上。它使同步輻射的用戶們要求建造專門為同步 輻射的應用而設計的第二代同步光源。發射度由第一代裝置的幾百nm.rad降低到第二代同步光源的50-150nm.rad。

第二代

第二代同步輻射裝置對科學技術研究的巨大推動,促使世界各國政府支持建造新一代具有更 高亮度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儲存環的發射度一般為10nm.rad量級 ,並籍助於安裝大量的插入件(波盪器和扭擺器),產生准相干的同步輻射光,這不但使光譜的耀度再提高了幾個數量級,而且可以靈活地選擇光子的能量和偏振性。

第三代

亮度比最亮的第二代光源至少高100倍,比通常實驗室用的最好的X光源要亮一億倍以上。它使得同步輻射應用從過去靜態的、在較大範圍內平均的手段擴展為空間分辨的和時間分辨的手段,這就為眾多的學科和廣泛的技術應用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日本的SPring-8是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同步輻射光源,達到8GeV。我國台灣的國家同步輻射中心所擁有的大型粒子加速器及同步輻射裝置是亞洲第一座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

特點

同步輻射強度高、覆蓋的頻譜範圍廣,可以任意選擇所需要的波長且連續可調,因此成為科學研究的一種新光源。

同步輻射具有諸多優良特性,使其成為蛋白質結構研究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

高亮度(High-brilliance and flux: extremely intense and high energy ):同步輻射光源是高強度光源,有很高的輻射功率和功率密度,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X射線亮度是X光機的上億倍。

寬波段( Wide energy spectrum: tunable wavelength ):同步輻射光的波長覆蓋面大,具有從遠紅外、可見光、紫外直到X射線範圍內的連續光譜,並且能根據使用者的需要獲得特定波長的光。

窄脈衝(Very short pulses: nano-second ):同步輻射光是脈衝光,有優良的脈衝時間結構,其寬度在10-11~10-8 秒之間可調,脈衝之間的間隔為幾十納秒至微秒量級,這種特性對「變化過程」的研究非常有用,如化學反應過程、生命過程、材料結構變化過程和環境污染微觀過程等。

高準直:同步輻射光的發射集中在以電子運動方向為中心的一個很窄的圓錐內,張角非常小,幾乎是平行光束,堪與激光媲美,其中能量大於10億電子伏的電子儲存環的輻射光錐張角小於1毫弧度,接近平行光束,小於普通激光束的發射角。

高偏振:同步輻射在電子軌道平面內是完全偏振的光,偏振度達 100%;在軌道平面上下是橢圓偏振;在全部輻射中,水平偏振占75%。從偏轉磁鐵引出的同步輻射光在電子軌道平面上是完全的線偏振光,此外,可以從特殊設計的插入件得到任意偏振狀態的光。

高純淨:同步輻射光是在超高真空(儲存環中的真空度為10-7~10-9帕)或高真空(10-4~10-6帕)的條件中產生的,不存在任何由雜質帶來的污染,是非常純淨的光。

可精確預知:同步輻射光的光子通量、角分布和能譜等均可精確計算,因此它可以作為輻射計量,特別是真空紫外到X射線波段計量的標準光源。

其他特性:高度穩定性、高通量、微束徑、准相干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