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合興鄉隸屬於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地處營(山)、平(昌)、儀(隴)三縣交界處,東與巴中市平昌縣黑水鄉相連,南與雙流鎮、悅中鄉相鄰,西與孔雀鄉、柏林鄉接壤,北與儀隴縣立山鎮毗鄰,距營山縣城87千米,區域總面積39.5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合興鄉戶籍人口為12623人。

1951年8月,設合興鄉;1958年,合興鄉改為合興公社;1984年,由合興公社改為合興鄉。截至2018年10月31日,合興鄉下轄10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府順街8號。 2019年10月29日,撤銷合興鄉,劃歸柏林鄉管轄。

截至2018年末,合興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1]

目錄

社會事業

2005年來,合興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帶領全鄉人民,努力實現"地偏山高須攻堅,興水建路是硬件,種養並舉調結構,萬眾一心謀發展"的發展思路。一是發動群眾,改、擴、新建山平塘36處,石河堰8處,蓄水池164口,人工井428口,石埂屯水田3100畝,通過實施"興水穩農"戰略,不但促進了農業持續發展,而且解決了人畜用水和生產用水的困難。二是強化基礎硬件建設。短短兩年時間裡,已修通兩條出境公路共15公里,村社公路7公里,解決了買進賣出難的問題。投資20萬元的場鎮引水工程,集資10萬元修建5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程控電話、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都相繼竣工投入使用,為合興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是大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促進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私營促發展,發揮優勢創收入的基本思路,積極組織民工有序向外流動,截止2008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2438人,創收530萬元以上;興辦酒廠、磚廠、紙廠11個,從事服務加工、來料加工從業人員達236人。四是抓好以生豬為重點的骨幹產業,全鄉年出欄生豬1.42萬頭,人平1.03頭,人均收入400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合興鄉完全小學校,1999年遷入新校區,與合興鄉中學比鄰,有效綜合師資力量、教學硬件設施,總體教學水平在營山縣處於前列。

合興鄉中學,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啟用大量年輕教師,通過競聘上崗,整體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有大幅度提升,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其中不乏進入清華北大求學的天之驕子。[2]

經濟建設

為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帶領全鄉人民奔小康,鄉黨委、政府決心到今年底,做到村村通公路,人平出欄肉豬1.5頭,商品羊0.5隻,種植茶樹500畝。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新增廠、場、店50個,發展個體經營戶100戶,使全鄉人均占有糧食510公斤,純收入達到1500元。骨幹產業2004年1-6月,合興鄉出欄商品豬3383頭,存欄生豬13603頭,上半年生豬生產目標考核名列營山縣第二名。一是重抓小區上規模。合興鄉集中力量、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建設了以宏興養殖場為主的畜牧養殖小區,共改造和新建圈舍72眼,2004年,小區生豬出欄618頭,存欄1578頭。二是大戶帶動促發展。以東平養殖場和華東養殖場為帶動主體,充分發揮大戶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信息優勢,引導業主大戶與周邊農戶簽訂資金幫扶和技術服務協議,輻射帶動周邊100餘農戶大力發展生豬500多頭,引領農民致富。三是加強生豬戶口管理。在各村社建立健全生豬戶口登記薄,做到"一社一冊、一戶一頁、一豬一格、一月一核",加強生豬稅費管理,防止生豬稅費流失。四是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凡是農戶改擴建圈舍,在林木和土地使用上嚴格執行縣上的相關優惠政策,同時,對生豬養殖大戶給予相應的獎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把生豬產業發展為興鄉富民的骨幹產業。[3]

經濟發展,與時俱進

合興鄉政府秉承"地偏山高須攻堅,興水建路是硬件,種養並舉調結構,萬眾一心謀發展"的發展思路。

發動群眾,改、擴、新建山平塘36處,石河堰8處,蓄水池164口,人工井428口,石埂屯水田3100畝,通過實施"興水穩農"戰略,不但促進了農業持續發展,而且解決了人畜用水和生產用水的困難。

強化基礎硬件建設。兩條出境公路建成油路共15公里,村社公路7公里,解決了買進賣出難的問題。投資20萬元的場鎮引水工程,集資10萬元修建5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程控電話、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都相繼竣工投入使用,為合興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是大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促進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私營促發展,發揮優勢創收入的基本思路,積極組織民工有序向外流動,截止目前,全鄉外出務工人員2438人,創收530萬元以上;興辦酒廠、磚廠、紙廠11個,從事服務加工、來料加工從業人員達236人。

四是抓好以生豬為重點的骨幹產業,全鄉年出欄生豬1.42萬頭,人平1.03頭,人均收入400元。

人文歷史

前仆後繼,人才輩出

從縫紉兵到將軍--開國少將楊世榮

楊世榮1917年9月出生於營山縣合興鄉。1933年7、8月間,紅勞打到合興鄉,發動貧苦農民打土豪、公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楊世榮報名參加了雙河場蘇維埃赤衛隊,編入紅九軍七十三團當宣傳員。當紅平轉戰陝南、打開沔縣、返回平琥地區時,他被調到紅三十軍二六八團供應處當縫衣工。

在長征途中,無論三過草地多麼艱難,他都要搶着背縫紉機,一停下來休息,他就開機做工。1936年4月,他在草地扎壩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稈12月,部隊到達陝西土橋,他光榮地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七.七"事變後,國共合作,紅軍進行了改編。楊世榮所在的紅三十一軍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楊世榮在教導團學習兩個月後,被任命為排長,並隨一二九師工作團到達山西省和順縣,開展發動群眾和擴軍工作。同年12月,他被調到三八六旅補充團(後改稱十七團)一連任指導員。該團是以原紅軍七七二團的三個連為基礎,加上新戰士擴建的。除老連隊武器楊世榮被派到擔架隊當擔架員配備較全外,其他連隊每個班僅有一、二枝步槍,其餘都是鳥槍、梭標等,稱為"紅櫻槍團"。一連也是這樣一個"紅櫻槍團"。該團組建兩個月後,就參加了神頭嶺伏擊戰,並擔任左翼突擊。戰鬥打響後,七七二團一營與補充團由公路東西兩翼向敵主力縱隊猛衝,將敵人的隊伍截為數段。戰士們用鳥槍、梭標與日本鬼子展開搏鬥。這場戰鬥,共殲敵1400餘人,並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部隊裝備相應得到改善。

1938年11月,楊世榮任十七團政治處宣傳幹事。不久,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組織科幹事。1942年,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同年被選為旅黨委委員。1943年1月,任三八六旅十團政治處總支書記。這期間,他參加了豫北焦作一帶破襲敵人鐵路的許多戰鬥,以及香城伏擊戰和擊退閻錫山反共高潮的浮翼戰役。

1943年4月,三八六旅和決死縱隊第一旅進行幹部調整,楊世榮被調到決死縱隊工作,最初擔任決死一旅組織科副科長,後調任決死一旅二十五團政治處主任。這時,日寇以"鐵滾大掃蕩"戰術向我邊區進攻,施行"三光政策",大肆搶糧、毀糧,妄圖斷絕我根據地軍民的生路。我軍一方面要打仗,另一方面又要搞生產,以減輕人民的負擔。面對險惡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楊世榮十分重視抓好政治思想工作,注意發揚民主,並以自身的模範行動來影響帶動全團幹部戰士。

1944年,閻錫山與日寇勾結,並在日軍的配合下大舉向我太岳地區進犯。太岳軍區決定進行堅決反擊。6月12日,二十五團和三十八團奔襲全殲日偽軍一個團直機關及兩個營。9月,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太岳軍區決定集中兵力發動第二次青(城)浮(山)戰役,以消滅閻錫山的六十一軍主力七十二師。我二十二團、三十八團和洪趙支隊聯合組成左縱隊,首先攻殲駐守徐家安子的敵七十二師二一五團。戰鬥中,楊世榮把政治工作做到前沿,把政治鼓動帶到陣地。閻軍雖然利用堅固工事進行頑抗,使我參戰部隊傷亡很大,所剩不足2個連。但由於他們平時養成了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終於同其他兄弟部隊一起,攻克徐家安子,全殲了守敵。

抗日戰爭勝利後,楊世榮被調到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一旅三十三團任政委。1946年1月,他進入晉冀魯豫中央局黨校學習。

1946年7月,胡宗南和閻錫山聯合進犯晉南解放區,被我太岳部隊擊退。8月,我軍發動晉南戰役,向駐紮在同蒲路上臨汾至靈石一線的蔣軍發動攻勢,先後解放了洪洞、趙城、霍縣、靈石、汾石、豫城等地。在攻打洪洞縣的戰鬥中,楊世榮帶領突擊隊猛打猛衝,指揮部隊攻進縣城。在激烈的槍林彈雨中,他右腿負傷。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所限,這粒子彈在他身上成了永久的紀念,伴隨他度過了以後的41年。1947年7月,我人民解放軍執行毛澤東主席制定的"執行外線作戰,將戰爭引向蔣管區"的戰略計劃,轉入全國規模的大反攻。8月下旬,太岳兵團由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地區,建立新的解放區,發動了靈陝戰役。在攻打靈寶的戰鬥中,楊世榮擔任政委的三十三團的任務是打穿插,截斷了敵人的退路,頂住了敵人無數次瘋狂進攻,圓滿地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保證了靈陝戰役的勝利。

靈陝戰役後,建立了豫西軍分區,三十三團擴建為豫西獨立旅。1948年2月,楊世榮調任豫西二分區政治部主任兼豫西獨立旅政治部主任,並擔任中共豫西地委委員。1948年11月,豫西獨立旅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 1949年3月,楊世榮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隨軍參加了渡江戰役和進軍兩廣、解放大西南的各次戰役,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功績。

新中國成立後,楊世榮擔任雲南軍區後勤部政委。遵照毛主席"解放全中國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人民解放軍永遠是支戰鬥隊"的指示,他帶領後勤部的同志,跑遍了雲南省。在當時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困難條件下,掌握了全省道路、地形及其它一些情況,為制訂戰略預案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1955年1月,楊世榮被選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速成系學習,同年,他被授與大校軍銜。在學習中,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被評為"模範學員"。他總結的學習方法被譽為"楊世榮學習法",在全軍推廣。學習尚未全部結束,他就被留院工作。最初,他擔任速成系班主任。以後,擔任過速成系副主任、主任,學員大隊大隊長,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職,並先後被選為院黨委委員,院黨委常委,院監委副書記。1957年,楊世榮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各一枚。1961年,他被晉升為少將軍銜 多年來,楊世榮一直保持着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保持着老紅軍的本色,他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從未利用自己的職權或老戰友友的關係,為子女們的工作"走後門"、謀私利。他的大兒子當兵復員回來,被分配到首鋼當爐前工。由於一隻眼睛有傷,視力不好,常被電弧擊傷,所以曾想調換工作。但是,楊世榮不去找熟人說情,而是讓兒子向組織反映。現在,他的這個孩子仍在當煉鋼工人。 楊世榮在工作中,從軍隊院校的長遠建設出發,特別注意培養年紀輕、理論水平高的同志,積極推薦他們到一定的領導崗位上去鍛煉。他識大體,顧大局,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以個人好惡來選配幹部。他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幾十年如一日,鞠躬盡瘁,兢兢業業地為黨工作,為我軍政治思想工作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78年,楊世榮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7年11月27日,他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終年79歲。

鄉鎮建設

1997年以來 ,合興鄉黨委、政府順應民願,把村道公路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首要任務,組織和帶領幹部群眾,戰天鬥地,艱苦奮鬥,譜寫了村道公路建設新篇章。合興鄉由原來僅有一條長7.8公里的斷頭公路,發展為現在鄉、村、社三級公路27條,全長125公里,社通率達到95.7%,村通率達到100%,連通了周邊9個鄉鎮,形成了以場鎮為樞紐,跨市縣、連村社的公路網絡。村道公路建設無債務、無上訪、無遺留問題,深受群眾好評。

強化宣傳發動:掀起村道公路建設熱潮

世代合興人,囿困大山,望路生畏,路"斷"富"夢"。突破"瓶頸",衝出山門,發展致富,成為合興人最迫切的願望。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把村道公路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組織召開了鄉黨政班子會、鄉村社幹部會,各村召開村民大會,廣泛宣傳發動,統一干群思想。對少數思想不通、怕出錢出力的群眾,鄉、村幹部採取"一幫一"的辦法,進村入戶做思想工作,給群眾算好投入產出效益帳,解除群眾思想疙瘩;對全家外出戶,通過信函、電話聯繫,使其自覺承擔村道公路建設費用;對缺勞力戶,黨員幹部就出工出勞,幫助建修。1997年3月,合興鄉十三屆二次人代會上,全票通過了《合興鄉關於村道公路建設的決議》,決定"從即日起全鄉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以投工投勞為主,掀起村道公路建設高潮,力爭三年內連通九山、九溝、四河流、實現村村通公路,五年內打通出境公路,七年內社社通公路,十年內鄉道主幹、出境道路主幹實現油路化"。為加快建設步伐,合興鄉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公路建設涉及到的林木,採用大樹砍、小樹移的辦法,一律不予補償;對村道建設所占土地,只在社內調整,不在村與村之間或社與社之間移調,由鄉黨委、政府在公路竣工驗收後,核減所占土地面積的上繳款;對林地損失大的農戶,採取用公路旁的閒置地作為農戶林地,公路建修後3年內給予適當燃料補助等等,這些政策措施有效杜絕了遺留問題,降低了建設成本,確保了村道公路建設快速順利推進。

破解資金難題: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建設村社公路,資金成了難題。合興鄉經濟發展落後,財政收入收不抵支,且負債纍纍。鄉黨委、政府創新思維,探索解決辦法,搬掉了資金"攔路虎"。一是創新資金籌集方式。鄉黨委、政府摒棄等、靠、要的思想,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立足資金從思路中來,採取"群眾自籌為主體,財政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補充"和"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用少量的政府投入啟動民間資金,主要依靠廣大群眾投工投勞進行建設。在群眾自籌資金上,嚴格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由村民大會集體決定,分年度籌資;鄉黨委、政府通過減接待、少會議等多種辦法,節約開支支持建設。9年間,政府共支出50多萬元,帶動民間資金200多萬元投入公路建設,帶動了群眾大量投工投勞投身公路建設。二是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村道建設資金實行村收、鄉管、村用的辦法,堅持專款專用、專戶存儲,支取需經村民代表共同簽章,定期向群眾公布帳目,避免不必要、不合理開支,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突出建管並重:條條村道暢通無阻

一方面,把好質量關。在動工前做到兩個到位:設計圖紙到位、技術人員到位。在建設過程中做到三個落實:目標責任落實,村與鄉黨委、政府簽訂責任書;技術指導落實,對每一條村道公路建設確定一名工程技術人員,具體負責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按標準驗收,把好每個環節技術質量關;檢查驗收落實,一道工序完成必須驗收合格後再進行下一道工序。同時,選取群眾代表對村道建設現場監管,把工程質量監管真正交到群眾手中。另一方面,加強村道養護。成立了由鄉黨政"一把手"牽頭的村道建設與養護領導小組,確定一名鄉幹部具體負責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以受益人口和勞動積累工為考核依據,分段分戶分級落實養護,由群眾投工打運片石、清理水溝等對公路進行養護,每月抽查、季度檢查、年終總結,逗硬考核獎懲;由村社自籌養護資金,鄉上採取以獎代撥的方式,分年度拿出1-2萬元對建養工作予以獎勵。

注重效益發揮:路通百業興 始終堅持村道公路建設與聯鄉、聯村、聯社、聯院、聯產業帶相結合,與縣鄉公路網絡相結合,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相結合,與農業資源開發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打通了山區"血脈",會聚了各種資源,激發了經濟活力。一是盤活了土地資源。交通條件的改善,場鎮地價迅速升值。2002年鄉黨委、政府改建辦公樓,將鄉農枝站、農經站、財政所辦公樓公開拍賣,獲取資金49萬元;對搬遷的土地實行商業開發,政府獲取土地收益金35.49萬元;實現門市銷售收入38萬元。通過土地經營,不僅解決了修建辦公樓的資金難題,還淨賺了30多萬元。二是加快了農副產品流通。便利的交通架起了商品流通的橋樑,促進了合興鄉與周邊縣鄉的商貿活動,全鄉培育運銷大戶10戶,新建了占地3畝的農貿市場。三是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路通,群眾不再為賣難發愁。各村大上經作,大力發展畜牧業,村道公路串起了產業帶。全鄉引進業主8個,總投資300萬元,建成6個產業基地,土地合理流轉160畝。[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