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聲聲(肖正民)
作品欣賞
吆喝聲聲
對於故鄉,誰都有一種鍾情。這種鍾情,有的是對於故土的美麗、有的是對於風俗的純樸、有的是對於人緣的念記。而對於我,卻是一種聲音,這種聲音猶如歌唱,這歌唱是源自肺腑的、是原始風格的、是不矯揉造作的。這種聲音,就是吆喝。
小城街頭近兩年來吆喝聲特別多特別旺,我不是指那些開在市中心的門面,整天整天用高音喇叭以錄音機重複着「大降價、大出血、大甩賣」或「有童衣童鞋童帽賣呀!有毛衣毛褲毛襪賣呀!」的市俗喧囂的叫賣,而使我動情與喚起少兒回憶的聲音是那些在大街小巷中慢慢移動的小推車的叫賣聲,從早到晚甚至到深夜,那一聲聲「湯圓、餛飩、紅棗桂圓甜酒湯呀!」那一聲聲「滷蛋、滷肉、鹵魚、重慶老字號呀!」還有啞巴的吆喝,那一聲聲「啊呀呀!啊呀呀!」聽來又辛酸又親切又動聽又好笑。這是一群以自己辛勤勞動換來勞動果實的人,這也是一群弱勢群體在以自己忠誠的抗爭贏得社會認可的人。可以說,他們是社會的又一道風景線,他們的出現,使我居住的小城增添了地域風采與生機。
吆喝確實有一種原始與古樸美,美的風情就是一種特色。這種美,常讓我懷念起童年來。
我生長在洞庭湖鄉的小鎮,那是一個有很多居民聚居的地方,童年的故鄉,一條長長的麻石街道,街兩邊林立的店鋪,構成了一個湖鄉農村集鎮的典型風格。每天清晨,當整個小鎮還沉睡在夢鄉里的時候,準時準點就會有一聲悠長悠長的吆喝,划過整個小鎮的空間,讓無數居民優雅地睜開惺忪的雙眼,於是,新的一天便以這一聲吆喝為起點,整個小鎮便開始慢慢喧騰起來。這是一位打豆腐師傅的吆喝,他吆喝的是幾個什麼字,至今我也不知道,我只曉得那一聲聲長長的吆喝很好聽,很優美,猶如一道拋物線般的彩虹,映亮我的童年的早晨。
好多年沒聽到這吆喝聲了,好象一種風情在水土流失般地失去。有一次在書房寫作,偶爾聽到一個象是湘中新化口音的男聲在吆喝「修傘——不吶!」我移近窗台,張開耳聆聽,心中在感動着那位雖然辛勤勞作着卻是那麼瀟灑走南闖北的自由樸素之聲。這使我想起宋代詩人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想那賣杏花是要吆喝的,我便遙想這上溯千年的吆喝之人,是一位清秀的女子,或是一位歷盡滄桑的老太婆,那穿透時空的古典意境,讓我沉浸在一種詩意的大美中。我還想起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中那位磨刀人的吆喝:「磨剪子呶——鏹菜刀!」這一位男性的吆喝,是一位革命者的形象,在經歷戰爭血火考驗的民族危亡之中,他以這一聲陽剛之氣的吆喝,甩出了一種英雄正氣的氣概與滄海橫流的豪氣。
一個地方儘是吵鬧儘是市井喧囂,人會感到疲憊甚至煩惱,而透過這滾滾紅塵之間飄出的幾聲吆喝卻是那麼的親切。從整個市場層面來看,吆喝聲聲增添了生機。我曾到過一些北方城市,那些有名的北方小吃就在一聲一聲高調的吆喝聲中凸現出一種地域文化;從文學或從詩意的層面來看,這一聲吆喝,在作家或詩人的筆下,就是一個意象,抓住這一個意象深入下去,或者成一篇錦繡文章或能成一首流芳千古的好詩。寫到這裡,我念起了埃茲拉·龐德的一句名言:「一個人與其在一生中寫浩瀚的著作,還不如在一生中呈現一個意象。」我想這意象就是生活中的一個影子,社會間的一個事物,主觀中的一個形象,這一個,促成你對人生與世界的回味、思考、體驗,而對於我,那一聲悠長悠長的吆喝,常定格於我生命的思維之中,喚起我人性善良、同情、熱愛的升華。
故鄉土地上的吆喝聲聲還在處處迴蕩着,這迴蕩着的人之聲、歌之音把大街小巷的千窗百門緊緊牽連着。我曾跟着一位穿街走巷手推小車吆喝聲聲不斷的年輕人走了許久,我置身在這不絕於耳的吆喝聲中,感到一種生活的真實,一種勞動的快慰,一種如魚兒游弋在江河之中的自由,在這種感覺中,多少艱辛、多少屈辱、多少名利、多少得失,都像雲煙一樣飄散……
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多好!
作者簡介
肖正民,詩人、詞作家。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