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常記挖井人(郭清山)
作品欣賞
吃水常記挖井人
有楹聯曰:
常思井水甜,誰人忘義千夫指;
倍感親情重,吾輩懷德百代傳。
我的老家在宛北謝莊鎮農村,吃水問題從來都是民生大事。雖說老家現在生活水平無比優越,家家都通了自來水,但幾代人挖井吃水的歷史故事說來話長,更讓人津津樂道,最難忘的是讓我們吃上水的挖井人。
孩提時,家鄉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我生活的村子也沒啥優越性。記憶中,各家各戶吃的水都是大人辛苦從村中唯一的老井中一桶桶打出,並用肩一擔擔挑回家,倒入備用的缸中作為做飯燒茶用。井中的水也比較甜,但平常量不大,大家都十分珍惜,分早中晚錯峰挑水。
那時幼小的我都是看着爺爺或父母親,在傍晚時間段挑去挑回很是辛苦,暗想等我長大,我要替他們去挑滿滿的水回來用。那時感覺到優越一點的是村子西邊不遠,有一條自北向南流經的小河。河上游是一座小型的楊樹崗水庫,因此水量充足,河水也較清澈。大家日常洗衣服、飲牲口等到此進行,合適機會還能洗個澡,逮些魚蝦!
說起村中那口老井,爺爺是當年倡導和建造者。據長輩們講,建老井之前(解放前),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吃水只能在河裡打水吃,水質一旦污染村民健康堪憂。那時年輕的爺爺剛解甲歸鄉(參加北平和平解放)。看到這種狀況,有點經驗的他便出資出力,協調政府召集大家打下了這口井,從此方便了村民。
多年以後,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有條件的人家,逐步在自己家裡打井,裝起壓井甚至水泵,出來的水質更好了,再也不用去老井挑水吃了。而老井年久失修,殘石斷垣,髒臭不堪,不時有牲口掉入,這也成了最大隱患。無奈,最後還是爺爺親手埋掉那口老井。
此後歲月靜好,大家吃水相安無事好多年。2000年左右,村裡的鄉親都感覺到吃的水有股苦鹼味,為此請來權威檢測機構進行化驗,被告知地下水污染、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大概是農田使用化肥及肥水養魚有關)。難怪近幾年,村里生病的人很多,特別是腫瘤性疾病。生命貴無價,健康勝萬金,一石激起千重浪,各家各戶的壓井水再也不能食用了。
鄉親們憂慮萬分之際,在外工作的八叔急忙趕回來了,他積極籌措資金,因為我們村是修建水庫時的移民村,他跑上忙下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支持。資金到位後,八叔又托專業人士選好優質水源地,打下深水井,又給各家各戶布好管線,通上了自來水,自此終於徹底解決全村鄉親們吃水難的問題,以後連洗澡等日常生活用水也方便多了。鄉親們眉開眼笑,值此又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八叔說他自小在村里吃着井水長大,不能忘記鄉親,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有一顆感恩心,不能忘記那苦難的歲月,不能忘記扶我們上岸給予我們無私幫助的人!
心藏正氣,報恩懷實,感德懷誠,袒落落胸襟,當思漂母碗中味;
情樹仁風,急處見真,難時見力,越茫茫滄海,莫效僧人飯後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