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叶鳞剑尾海蛇

叶鳞剑尾海蛇(学名:Aipysurus foliosquama):体长60-90厘米,体重大于500克。完全水生。前沟牙类毒蛇,为神经毒素,但主要作用于横纹肌,故又称肌肉毒素,毒性极强,属于最强的动物毒。体后部及尾侧扁,适于游泳;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腹鳞退化或消失。肺发达,从头延伸至尾;也可用皮肤呼吸。舌下有盐腺,可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

栖息于沿岸近海,食鱼。胎生。分布范围极其有限,是帝汶海特有的物种。[1]

[]

目录

相关报导

据法新社2015年12月22日报道,澳科学家当天在该国西海岸发现了两种海蛇。他们为此欢呼雀跃,因为这两种海蛇早在数年前已经灭绝。

据报道,近日在《生物保护》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显示,詹姆斯 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发现了短鼻子海蛇和叶状海蛇。15年前,这两种蛇类从它们唯一的栖息地——帝汶海上的阿什莫海礁附近完全消失。然而,研究人员却在宁格罗暗礁群附近发现了短鼻子海蛇,在鲨鱼湾发现了叶状海蛇,它们都“非常健康”。

论文主要作者布兰奇(Blanche D'Anastasi)表示:“这两条海蛇被政府列为严重濒危动物,发现它们让我们异常兴奋,因为又多了一次保护西海岸濒危蛇类的机会。”他还补充到,“为了能保护好这两种蛇,我们还要继续监测它们的数量,研究其生理习惯和可能遭遇的威胁。最令人兴奋的是,这两条海蛇还互相示好,意味着它们属于同一生物种群。”

据悉,海蛇在捕鱼者面前脆弱不堪。但另一位工作人员维克卡沙列 卢克斯彻克说:“阿什莫海礁附近海蛇的灭绝,并不能简单归咎于过度捕鱼。所以,要想保护好新发现的海蛇,必须查明海蛇所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从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形态特征

叶鳞剑尾海蛇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它的外貌特征如树叶状,鳞片相互有力地重叠。这是一种个体小,身形细长的蛇,体长60-90厘米,体重大于500克。相对身体海蛇的头较大,对称,有一个尖吻。和其他的海蛇种类一样,它的鼻孔比陆地蛇的位置更靠近头部,这使得它更容易在水面上呼吸。叶鳞剑尾海蛇的尾巴可以伸缩,末端是平的,桨状,便于该海洋爬行动物有效地在水中游泳。

叶鳞剑尾海蛇上表面为红褐色至紫色,并有苍白和带纹或圈纹。海蛇底腹面上的鳞片被有深深的缺口。雌雄海蛇外观相似,虽然雌性通常比雄性体型更大。

栖息环境

叶鳞剑尾海蛇主要见于外礁边缘的浅水域,或在礁坪上,通常在水深不到十米的海洋中生活,在阿什莫尔礁,叶鳞剑尾海蛇可以在退潮时露出潮汐被找到,并被认为是其行为的调整,使它能够容忍在此处的高水温。

生活习性

像剑尾海蛇属(Aipysurus)内的所有物种,叶鳞剑尾海蛇完全是水生物种,从不冒险到陆地,甚至繁殖。通常,这是一种孤独的爬行动物,叶鳞剑尾海蛇有时发现在珊瑚礁和其他海蛇在一起,但很少攻击其他毒蛇。

和所有的海蛇一样,叶鳞剑尾海蛇是靠呼吸空气的爬行动物,但它能够在再次浮出水面呼吸之前,保持在水下的时间长达两个小时。它有一个单个的、细长的肺,延伸到几乎是身体的整个长度,气体交换效率高,并且,海蛇也能够通过它们的皮肤在水下时吸收氧气。所有的海蛇都具有有专门的鼻孔阀,防止在被水淹没时,进入肺部。

生活在海洋环境也带来一些其他挑战,叶鳞剑尾海蛇会根据它的舌头上的专门的腺体,这使它能够从它的体内将多余的盐分排泄出。海蛇的皮肤大约每2到6周会褪换一次。它们在珊瑚或其他硬东西上反复摩擦,从嘴唇开始脱落,海蛇匍匐向前,使皮肤内外翻转的背后。通过这种方式,海蛇可以摆脱许多海洋生物,如藻类和藤壶的缠扰。

叶鳞剑尾海蛇的食物主要是小珊瑚鱼,包括隆头鱼科的(Halichoeres)的小海猪鱼(Halichoeresminiatus)、塘鳢科(Eleotridae)的各物种和鳗鲡目(Anguilliformes)的鳗鲡等。它在捕食猎物的把头伸到珊瑚礁内的凹陷和裂缝中,锁定目标后快速攻击猎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海域,印度洋东部。叶鳞剑尾海蛇在所有的海蛇种类中,分布范围极其有限,是帝汶海特有的物种,仅生活在Ashmore和Hibernia Reefs的珊瑚礁群,被认为占据不到十平方公里的总面积。

繁殖方式

叶鳞剑尾海蛇的繁殖方式是胎生,而不是产卵。海蛇交配有一个漫长时间,缠扰在一起的雄性是无法从雌性身上脱离,直到交配完成。叶鳞剑尾海蛇的怀孕期是6-7月,此后小雏蛇出生。通常,海蛇寿命长,生长缓慢,2岁达到性成熟,寿命8-10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因为在1998年的调查发现叶鳞剑尾海蛇严重下降。事实上,这个物种在过去的九年里已经没有看到一个个体了,尽管阿什莫尔和海伯尼亚礁进行过广泛的调查(2006-2009年)。数量一直在下降,到1998至少下降了90%。这些物种的地方灭绝是未知的。该物种的威胁来自于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水温升高,导致整个地区的珊瑚礁生境退化,珊瑚严重白化(2006年弗朗西斯)。该物种已被环境限制扩散,由于深水障碍。数量被严重分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