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葉斯柏森
圖片來自九愛明星網

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是享譽國際的丹麥語言學家,一生著述頗豐,多達487種,研究涵蓋普通語言學、語法學、語音學、語言史、符號系統、語言哲學、外語教學、國際輔助語等多個領域,對普通語言學和語法學的貢獻尤為顯著,影響了包括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喬姆斯基(N. Chomsky)、韓禮德(M. Halliday)等語言學泰斗在內的大批學者。他還是英語界公認的英語語法的最高權威,對英語語法學貢獻巨大,影響着一代代的英語研究者和學習者。[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葉斯柏森

外文名:Otto Jespersen

出生日期:1860年

逝世日期:1943年

職 業:語言學家

主要成就:一生著述頗豐,多達487種

人物介紹

奧托·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是享譽國際的丹麥語言學家,一生著述頗豐,多達487種,研究涵蓋普通語言學、語法學、語音學、語言史、符號系統、語言哲學、外語教學、國際輔助語等多個領域,對普通語言學和語法學的貢獻尤為顯著,影響了包括布龍菲爾德(L.Bloomfield)、喬姆斯基(N. Chomsky)、韓禮德(M. Halliday)等語言學泰斗在內的大批學者。他還是英語界公認的英語語法的最高權威,對英語語法學貢獻巨大,影響着一代代的英語研究者和學習者。

生平

1860年7月16日,葉斯柏森生於丹麥蘭訥斯(Randers)的一個法律世家。他17歲時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初學習法律,後轉向語文學,學過法國文學,研究過丹麥方言,曾致力於語音學的研究。他師從語言學家維爾納(K. Verner),1887年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他遊學倫敦、牛津、巴黎、柏林、萊比錫等地,拜見了許多著名的語言學家,然後在德國潛心研究古英語和中古英語。1891年,他在丹麥語言學家湯姆森(V. Thomsen)的指導下,以研究英語格系統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從1893年起,他在哥本哈根大學擔任英語教授一直到1925年退休為止;1909至191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當訪問教授;1920至1921年任哥本哈根大學校長。他是國際語音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還是1936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四屆國際語言學家大會的主席。他年過80歲仍在做語音符號系統的研究。1943年4月30日,葉氏在丹麥羅斯基勒(Roskilde)去世,享年83歲。

貢獻

關於語言,葉氏有兩個主要論點:一是語音和語法是外部形式,意義是內部形式,聲音與意義有密切關係,語音變化往往有意義因素,因此,他不贊成德國新語法學派的「語音規律無例外」的說法;二是印歐語系古代語言詞法系統複雜,近代語言詞形變短,語法系統簡化,這是進化,而不是退化或訛誤。這些論點見於他的主要著作《語言:它的性質、發展和起源》。該書是一部語言理論作品,兼顧共時歷時,貫通多種語言,與索緒爾(F. Saussure)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薩丕爾(E. Sapir)的《語言》齊名,同屬西方語言學的經典名著。他在書中指出:語言學家應忠實記錄語言的使用情況,而不是人為地去規範語言的使用;應結合語言的發展史去研究語言,才能賦予語言理論最大的解釋力。

葉氏在另一部主要著作《語法哲學》中討論了邏輯範疇和語法範疇及其相互關係。他強調指出,語言理論應是概括語言事實的工具,而不是讓語言事實去遷就語法的教條。這對一般語法理論的探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是使傳統的規範語法向現代的描寫語法轉變的重要一步,也使該書近百年來一直被看作是語言學史上的經典文獻。尤其是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品說」:這一學說根據詞在句中的地位把它們分為「首品」(primary)、「次品」(secondary)和「末品」(tertiary),其中「首品」大致等於名詞,「次品」大致等於形容詞和動詞,「末品」大致等於副詞。另外他在書中創造了大量新的術語,如「組連式」(nexus)、「附連式」(junction)、「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元音大遷徙」(great vowel shift)等,並對這些術語作了闡述。他最先使用SVO三個字母代表「主謂賓結構」,也是最早在著作中系統地使用「§1.1」來代「節」,這些在今天語言學著作中幾乎已成定規。《語法哲學》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語言學家的漢語語法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如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和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都曾引進過「三品說」。這種詞品區分法是否適用於漢語語法,曾一度是中國語法學界的熱門議題。如今「三品說」風光不再,但它對中國語法理論發展的貢獻是不應忘記的。

值得一提的是,葉氏在1917年出版的《英語和其他語言中的否定》一書中提出一個重要假設——否定用語的三大演變周期:第一階段是單一否定詞位於動詞前;第二階段是兩個否定詞放置在動詞前後同時使用;第三階段是單一否定詞置於動詞之後。他認為:當單一的否定詞不足以表達否定意義時,常用強調詞來強化;隨着語言的演變,強調詞逐漸取代否定詞,最終在句子中獨立起否定作用。他的假設被語言學界命名為「葉氏周期」(Jespersen’s Cycle),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英國語言學家威利斯(D. Willis)領導的研究小組花了五年的時間,對過去一千年間歐洲和地中海沿岸語言中否定詞的演變過程進行追溯,最近證實了「葉氏周期」。例如,在古法語中,「ne」在動詞之前單獨使用,表達否定意義;800年前,「ne...pas」的否定形式出現且沿用至今,成為表達否定的標準用法;當前的口語中,「ne」常被省略,直接用「pas」表達否定意義。威爾士語的否定詞同樣遵循這一演變周期:最初的否定詞是「ni」;13世紀末「dim」 或「ddim」開始出現,起強化否定的作用;16、17世紀,「ni...dim/ddim」的用法成為固定形式並保留了兩百多年;1820年前後,「ni」不再出現,「dim/ddim」單獨表達否定意義。威利斯表示,否定詞周期性演變是語言發展的一部分,折射出社會和心理因素對語言演變及習得的影響。國際學界對這項發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葉氏對英語史和英語語法有獨到的研究,這方面有許多重要的著作,豐富了英語語法學的寶庫。由於受達爾文學說影響,他在《語言中的進化:特別着重英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語言進化論」。《英語的發展和結構》一書中他對這一理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分析,認為英語語法形態變化的簡化是進步,而不是衰敗,聲稱分析語是語言發展的高級階段。從「分析語高級」觀點出發,他讚揚現代英語及現代漢語是先進的語言;他的這一言論受到了英國人的歡迎,但卻讓德國人不悅,因為德語屬於綜合語。

《英語語法精要》中,他認為講句法應從意義到形式,講詞法應從形式到意義。在《分析句法》中,他揭示了英語句法的內在規律,並使用符號來講解句法結構。《現代英語語法》是他最大的一部著作,共七卷,按歷史原則編寫,大多數材料引自文學作品,因為他的口號是「語言研究不能離開文學」。他從1904年動手撰寫,而最後兩卷直到他去世後才由助手完成。這部巨著是英語語法研究者必讀的經典文獻。中國語言學家、數學家周海中在大學一年級就自學了這部巨著,從中受益匪淺,他後來回憶說:「仔細研讀它,就會找到打開英語語法寶庫的鑰匙。」

葉氏還是傑出的外語教育家,是19世紀末外語教學改革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丹麥多年教授英語和法語,為丹麥教育部制訂過丹麥方言拼音字母表和新的外語教學大綱,編寫過一系列的英語和法語教材。他的小冊子《怎樣教外語》曾一度被外語教師當作「聖經」,被譯為多種語言出版,在外語教育界產生過巨大影響。他倡導在外語教學中使用「直接法」(direct method),並優先解決語音問題。他認為,教授外語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儘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外語和使用外語,學外語像學游泳,學生必須浸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他強調指出,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

此外,葉氏視語言文字為「便民利俗之器」,所以他一直惦念為世界大同以後的人類預備一種國際輔助語,將它作為母語不同而言語不通的人們之間用於書面或口頭交際的工具。1907年,他與好友共創了一種名為「依得語」(Ido)的人工語言,1928年又自創了一種名為「諾維亞語」(Novial)的人工語言,1930年還出了一本諾維亞語詞典——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G. Shaw)和美籍荷蘭物理學家烏倫貝克(G. Uhlenbeck)都對後者表示過讚許。但後來不論「依得語」還是「諾維亞語」,都不像世界語(Esperanto)那樣為人們所接受。

榮譽

在語言學史上,葉氏是為數不多的生命力經久不衰的泰斗人物之一,並有「語言學之父」的美譽。他畢生勤耕不輟、開拓創新,為語言學界留下了豐富的寶貴遺產。由於在語言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他曾被選為丹麥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通訊會員和美國語言學學會的首批名譽會員,並獲法國大學院沃耳內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和法國索邦大學曾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葉氏70歲生日時,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薩丕爾在丹麥著名報紙《明智人》上撰文祝壽,並對其成就及人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美國語言學家拉波夫(W. Labov)在評價20世紀最重要的三位語言學偉人時說:「索緒爾被認為是本世紀影響最大的語言學家,梅耶是歷史語言學最傑出的語言學家之一,葉斯柏森是其著作在當代被最用心去閱讀、最注意去引用的語言學家。」葉氏的語言理論及學術觀點澤被後學,影響深遠。他的奮鬥精神及治學態度激勵着不同國家的語言學工作者共同探究人類語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