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葉志超(1838年—1901年),淮軍將領,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早年以淮軍末弁從劉銘傳鎮壓捻軍起義,積功至總兵。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捻軍失敗後,得李鴻章賞識,留北洋。光緒初,署正定鎮總兵,率練軍守新城,防大沽後路。後移防山海關。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擢直隸提督。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奉檄率軍鎮壓熱河金丹道教,殺教首李國珍。事平,賞穿黃馬褂。《清史稿》關於葉志超寫道:「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里,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48頁寫道:「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國境內。」 。1894年清廷下令奪葉志超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不許。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械送京師,下刑部審訊,定斬監候。後赦歸家鄉。1900年獲釋,次年去世。葬黃老郢。 TA說

甲午戰爭中清軍大將葉志超為何一路狂奔500里2017-11-15 17:11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假如葉志超在此前的激戰中戰死,後面那些爛事就不會有了,他也不會以「逃跑將軍」的罪名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詳情 內容來自 中文名 葉志超 別 名 葉曙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安徽省肥西縣 出生日期 1838年 逝世日期 1901年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討平熱河教匪 鎮壓捻軍 封 號 額圖渾巴圖魯 目錄 1 人物生平 ▪ 圍剿捻軍 ▪ 鎮壓熱河教匪 ▪ 甲午戰爭 2 家族世族表 3 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編輯 葉志超(1838~1899),字冠群,號曙青,綽號葉大呆子,肥西縣花崗鎮聖村人。 [1] 自幼父母雙亡,由舅父收養。少年幫舅父放牛,做雜活。青年參加解先亮團練,擔任伙夫。其身材魁梧,猛力過人。一次,解先亮率團練攻打王圩太平軍,他要求參戰被准允。激戰中,一土銃槍彈擊中他的腰部,將其打倒在地,人們皆以為葉大呆子被打死了,可他卻從地上站起來,繼續參加戰鬥。原來土銃槍彈擊中的是腰刀,沒有傷他的身體。解先亮以為,葉志超不是凡人,大難不死,必有洪福。以後每次戰鬥都讓葉志超上陣,而葉志超在戰場上總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屢建戰功。 圍剿捻軍 同治初年(1862年),葉志超認為,在地方干團練,不足成功名,遂往江蘇投淮軍張樹聲帳下。樹軍副將孫益壽系其妻弟,因委其為前營幫帶。淮軍收復常州、太倉及援浙諸戰鬥中,葉志超無役不從,戰功卓著,尤雄其曹。同治五年,改帶馬隊新左營。太平軍平定蘇浙後,調劉銘傳進剿捻軍。同治六年十二月十日,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張橋,就食間,葉志超在山西布政使劉秉璋指揮下,率軍沖入東捻軍陣地,麾軍狂殺。肉搏間,身受矛傷,仍裹創力戰,會同總兵才貴、楊岐珍等將東捻軍擊敗,殺戮五六百人。十二月十一日,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揚州東北灣頭,中炮身亡,餘部乘大霧向天長退去。他又率馬步隊窮追不捨,逐北於天長,又敗之汊河,擒斬無餘,將東捻軍剿平。清廷賞賜額渾巴圖魯名號,遇缺儘先題奏。 在圍剿西捻軍中,他窺取南樂,大戰德州、平原間,亦頻有戰功。同治九年,東西捻軍剿滅後,適清廷命李鴻章辦理北洋軍務,李鴻章遂將其留北洋使用,派為馬隊統領,駐保定。時近畿多有饑民起義,凡令葉志超剿辦之事無不平息。他不擒首領,不解散餘眾,決不罷兵。 鎮壓熱河教匪 光緒元年(1875年),署直隸正定鎮總兵,率新式練軍守天津新城,為大沽口後路,拱衛海防。光緒八年,清廷決定整理陸、海軍,修築山海關炮台,李鴻章薦其智略,奏委其任,予以實授總兵。光緒十五年,升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光緒十七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教民起義,清廷命其督直隸、奉天之師前往鎮壓。他率精銳出古北口,進師建昌,連克榆林、沈家窩館、貝子廟,解下長皋之圍,陷烏丹城,不一月,收得熱河全境,擒教民首領李國珍,將其車裂,縛楊玉香解送天津斬首。清廷賞穿黃馬褂,世職。 甲午戰爭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電請清廷出兵幫助鎮壓。日本為利用這一事件,發動侵朝、侵華戰爭,亦誘請清廷出兵干涉。李鴻章在得到日政府「必無他意」的保證下,於五月底遣葉志超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清軍2000餘人,開赴朝鮮牙山,行鎮壓東學黨起義之事。日政府見其陰謀得逞,便以保護僑民為名,遣第五師團的一個混成旅在仁川登陸,妄圖挑起中日戰爭。開始遣葉志超率兵前往朝鮮時,葉志超不欲行,乞周馥說情於李鴻章。李鴻章說:「亦未必便戰,何怯!」葉志超乃勉強赴朝。六月二十三日,日一面出動海軍在牙山口外海域向中國艦隊突然發起襲擊,一面出動陸軍向牙山中國派遣軍發起進攻。葉志超聞日軍來攻,坐立不安。聶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他無可奈何,遂同意聶士成方案,並令其在成歡阻擊,自據公州為後援。其實,葉志超並不據公州設防,而是畏敵為虎,棄公州出漢陽東,逃往平壤。六月二十六日,日軍向成歡發起進攻,聶士成設伏,殺傷日軍千餘人,經激戰,因彈藥垂盡,眾寡懸殊,敗退公州。聶士城退抵公州一看,見葉志超早已向平壤退逃,只得繞道迂迴,尾追葉志超,撤向平壤而去。葉志超到達平壤後,向李鴻章謊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李鴻章根據他的謊報,把牙山敗逃說成是一路打敗日軍而轉移到平壤,向清廷為其請功。清廷聞報,大為嘉獎,賞銀2萬兩犒軍。此時,由陸路來援的4支清軍共萬餘人,亦會集平壤,清廷任命其為諸軍總統。 葉志超飾敗為勝獲得嘉獎晉級,甚為得意,天天置酒會尋歡作樂。對嚴峻戰爭形勢和敵情不作分析研究,只是環炮台築一些簡單的營壘,消極防禦。眾將領因其謊報軍情而獲得平壤清軍總統頭銜皆不服氣。 當時日軍在朝部隊僅1個混成旅,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光緒帝數次催促進軍漢城,北洋行營翼長盛宣懷也建議趁日軍兵力薄弱之機快速進兵。他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既不主動進軍,也不對戰守進行布置,坐失戰機。直至日軍逼近時,始令左寶貴率奉軍守城北玄武門一帶,衛汝貴率盛軍守城西及西南面,馬玉昆率毅軍守城東及大同江岸,自居城中調度。八月初,日軍偵察分隊竄至大同江岸,被毅軍逐走,葉志超即以屢戰獲勝報奏清廷。日軍採取「大包圍」戰術,分4路進攻平壤。第一路沿大道攻城東,第二路攻城西南,第三路從大同江上游渡江攻城北。第四路從元山登陸西進,切斷平壤西北通往安州大道。八月十六日,日軍發起總攻。東路毅軍扼大同江東岸,拚死抵抗,盛軍渡江支援,激戰八九小時,給日軍以大量殺傷,戰鬥稍利。葉志超非但不縱兵猛擊,反而收兵回城。日軍乘隙渡過大同江,占據山阜,以排炮猛轟城北玄武門,城外營壘相繼失陷,牡丹江制高點也被日軍奪占。左寶貴親自登城指揮,向葉志超求援,他拒發援兵,並主張棄城逃走。左寶貴不從,一面派人監視葉志超,一面指揮戰鬥,不幸中炮身亡。此時,日軍雖占領玄武門,因不知城中虛實,不敢冒然入城。大同江岸日軍遭毅、盛兩軍抗擊,已開始撤退。衛汝貴在城西南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葉志超不僅不根據戰鬥形勢乘勢反擊,卻亟樹白旗,乞求罷兵。 日軍議受其降,令率兵來歸。正在日軍準備受降事宜時,他乘機下令各軍棄城向北潛逃,將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和一應糧餉白白丟給日軍。朝兵對清軍撤城逃走,氣憤至極,在其出城時從後面予以槍擊,死者不可計算。日軍得知葉志超率部向北潛逃,遂遣主力要之于山隘。葉志超揮軍迴旋,久不得出,擁擠踐踏而死者相枕藉,傷亡2000餘人,諸將盡委械而去,一潰不可收拾。葉志超率部奔向安州,聶士成建議道:安州地形險要,是進行防禦阻擊的地方,在這裡進行固守,一定能擊敗日軍,轉敗為勝。葉志超猶如驚弓之鳥,不聽聶士成的建議,途經安州時,策馬通過,棄而不守,狂奔500餘里,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邊境始止。清廷聞知此事,立即詔諭革葉志超之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清廷不准。次年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定斬監候。光緒二十六年,赦歸。光緒二十七年,病死鄉里。 家族世族表編輯 葉志超生子二。長子葉御璜,清授資政大夫,二品銜,廣東即補道。他主持興建葉大圩子,在今芮店鄉,圩於座北朝南,位於兩崗落沖之一邊,占地六十餘畝。圩子建於光緒初年,過吊橋牌樓是五進大廳,圩內建築約一百多間。1958年後為糧站所用。次子御璋。葉志超的兩個兒子均先於其父早卒。   葉氏田產分布在肥西孫集、芮店、花崗和舒城縣干鎮一帶,年收租約兩萬擔。天津有部分財產。   葉志超長孫葉伯瑜為葉御璜長子。民國初年任炮營營長,駐防上海。二孫葉冶秋,在合肥干過慈善機構萬字會會長,後來死在葉大圩。三孫葉斗楠,在合肥創辦最早的電燈公司,任經理(約在民國十幾年的時候)。日軍侵占合肥後回家。解放前夕去香港和台灣,後死在那邊。   葉冶秋之子葉傳麟,原在國民黨部隊當兵。1948年去台灣,在海軍後勤服役。後退役經商。近年曾回鄉探親到葉大圩。   《葉氏宗譜》保存在花崗鎮倉房村聖井隊葉苑開家。原共10卷,現缺第9卷。此為三修譜,民國七年續修的。譜創修於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於同治十三年(1874),有李鴻章序。三修譜有北洋政府內閣總理王士珍序。   譜序載:「始祖為漢後帝內總官,越數世傳自南陽,移籍於廬郡。」葉氏為南陽郡,積善堂。字派十六字。首字為十二世:儒林勵志,御苑傳科,名成德立,望重學波。   葉氏祠堂原在花崗鎮葉氏崗廟,咸豐年間焚於兵亂。後遷到周屯寺西門口重建,後來拆毀建學校。   《葉氏宗譜》中記有不少重要人物家世軼事,摘錄如下:   葉志超的曾祖父儒懷。祖潤林字振傳,贈封榮祿大夫。父諱勵占字聚川,贈封榮祿大夫,生子三:長志英、次志超、三志元。生女二。   葉志英,字志華,號良材,又號國禎,清軍功花翎都司。生子三:長御球殤、次御亮承二胞弟志超祧、三御山字坤耀,號少階,清花翎游擊銜儘先都司。   葉志超,字冠群,號曙青,清授榮祿大夫、頭品頂戴、賞穿黃馬褂、額圖琿巴圖魯、直隸提督、雲騎尉世職。生於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月初三日午時。元配孫氏,封一品夫人,生子二:長御璜、次御璋、女一殤。立大胞兄志英次子御亮為嗣;繼配戴氏,封一品夫人,生子二:長御原殤、次御貴殤,女一殤;側室高氏,咸豐八年生。葉卒於光緒廿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酉時,與元配孫氏合葬黃老郢。   葉御璜,字殿選,號少卿,清授資政大夫、二品銜、廣東即補道。生於同治元年(壬戌·1862)十二月初四日子時。元配戴氏,封二品夫人,生子三:長子苑思承三胞弟御璋祧;次子苑圃承二繼弟御亮祧;三子苑鐸兼承胞弟御柱祧。女二:長殤;次女嫁清封建威將軍、中書科中書劉盛儒長孫朝珩子文蔚。璜卒於光緒廿年八月廿日寅時,葬曾大塘東首。年33歲。   葉御璋,字文達。生於同治七年九月廿八日卯時。聘廬江蔡耨之次女,未婚守節。立胞兄御璜長子苑思為嗣。卒於光緒七年六月廿一日,終年14歲。葬芮店西首。   葉御亮,字光榮。生於同治三年十一月廿四日午時。配解氏。立長兄御璜次子苑圃為嗣。卒於光緒八年六月廿八日子時。年19歲。葬張老家西傍。   葉御標,字錦堂,號茂生,清花翎、頭品頂戴、捷勇巴圖魯、記名提督、借署直隸開州協。生於道光廿九年九月初八日。元配塗氏,封一品夫人。立繼配賈氏子苑瓊為嗣。女一,嫁廬江記名提督、緒勇巴圖魯劉永昌長子郡庠生榮坤。 [1] 歷史評價編輯 1989年《安徽史學》第三期撰文《實事求是地評價平壤之役中的葉志超》認為:「清軍在平壤的敗績,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備戰不足,倉促應戰。葉志超在危險之際,力疾受命,努力組織平壤防務,在給敵人一定打擊後,撤出平壤,是盡到了軍人保衛祖國的責任。過去的研究,強人所難,對他責備過多,這是不公正的」。1994年,新編《肥西縣誌》「葉志超傳」也記載道:「16日,日軍分路猛攻平壤,清軍分路出戰」,「奉軍陣地崩潰,日軍乘機突入玄武門」,「部將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門已難再守。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志超與諸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一反過去對葉志超平壤之役的評價。 葉志超 葉志超(2張)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 詞條圖片(1) 葉志超 葉志超(2) 參考資料 1. 葉志超家族:功過是非爭議多 .中安在線[引用日期2015-06-02] 詞條標籤: 政治人物 , 歷史人物 , 人物 , 中國歷史人物

葉志超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295203次 編輯次數:4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w_ou(2018-07-03)

猜你關注 秀吧六間房子秀吧下載秀吧直播秀吧app全新奧迪q7三國群英傳online三國志遊戲信用卡官方化妝品代理 新手上路 成長任務編輯入門編輯規則本人編輯new 我有疑問 我要質疑在線客服參加討論意見反饋 投訴建議 舉報不良信息未通過詞條申訴投訴侵權信息封禁查詢與解封 ©2018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讀 | 百科協議 | 隱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證030173號 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