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葉下花

中文學名:葉下花

別稱:追風箭、兔耳風、地黃連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屬:兔兒風屬

葉下花,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白背兔耳風AinsliaeapertyoidesFranch.var.albo-tomentosaBeauverd的全草或根。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散瘀止血,消腫散結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骨折腫痛,外傷出血,瘰癧結核,風寒喘咳。[1]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平臥或直伸,直徑可達1厘米,根頸密被黃褐色絨毛;根簇生,纖細而發達,長可達30厘米。莖直立,單生或數莖叢生,下部木質化,高50-120厘米,密或疏被紅褐色糙伏毛或微糙硬毛,多分枝,枝二列,略平展。葉互生,二列,莖生和枝生的形狀相似而大小迥異,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生於莖上的疏離(節間長3-6厘米),長6.5-11厘米,寬3-5.5厘米,生於枝上的密集(節間長6-20毫米),長2.5-5厘米,寬1-2.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胼胝狀細尖齒,上面無毛,罕有沿脈上被疏毛,下面被淡褐色貼伏的長柔毛,間有脫落變稀疏而至近無毛,有緣毛;基出脈5條,最外1對極柔弱,離基約1厘米即彎拱連接或消失,中脈中部以上的側脈互生,短而細弱,斜上舉,離緣網結;葉柄短,長2-5毫米,被紅褐色糙伏毛。頭狀花序直立或下垂,具3朵花,單生於葉腋或2-6復聚集成腋生的纖弱總狀花序;總苞圓筒形,直徑約3毫米,總苞片約6層,無毛或外面幾層頂端被短柔毛,具1條明顯中肋,邊緣薄,膜質,外層卵形,長2-3毫米,寬約1.2毫米,頂端鈍或凸尖,中層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寬1.5-2毫米,頂端鈍或短尖,最內層狹長圓形至長圓形,長約12毫米,寬1.2-1.5毫米,頂端短尖,基部狹,爪狀;花托平,無毛,直徑約0.5毫米。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白色,長約16毫米,檐部5深裂,裂片長圓形,與花冠管等長或略長;花葯長約6.5毫米,頂端圓,基部的尾漸尖,長約25毫米;花柱頂端幾不分枝,柱頭頭狀。瘦果近紡錘形,具8條粗的縱棱,密被絹毛,長約6毫米。冠毛白色,羽毛狀,長約8毫米,基部聯合。花期3-6月及9-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灌木叢或疏林下陰濕處。

藥用價值

功能

祛風除濕,散瘀止血,消腫散結。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骨折腫痛,外傷出血,瘰癧結核,風寒喘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項

孕婦忌服。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用於風寒喘咳。」

相關配伍

1、治風濕跌打,筋骨疼痛:葉下花9-15g。水煎服或泡酒服。
2、治月經不調,大腸下血:葉下花9-15g。水煎服。(1-2方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3、治外傷出血:葉下花葯末撒傷口。(《雲南中草藥選》)

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疼痛,骨折腫痛,閉經,外傷出血,淋巴結核和感冒咳嗽等。

參考來源

  1. 葉下花的功效與作用, 99健康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