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是一個名詞,屬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史」的字形是手執筆或簡簿,其義指記載史事的官吏。東漢許慎(58?—147)《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手)持中。中,正也。」「史」與「事」同源,記「事」的人叫「史」,人所記叫「事」。後來史官所記述的史事或史實以及按一定原則編集整理的關於史事或史實的各種記載及評述也稱作「史」,即今之「歷史」。按許慎說法,「史」字「從又持中」,所謂「持中」就是堅持客觀公正、無所偏袒的原則。中國有重史的傳統,在很長時期內,史官甚至有不受當政者干涉的特殊地位。一方面,史家可以通過秉筆直書對當政者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使其謹言慎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總結、評述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汲取經驗教訓,為當政者提供借鑑。這一傳統構成了中國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重要特徵。

引例1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些人都是感情鬱結,不能實現志向,所以記述往事,希望將來的人能夠了解。)

引例2

千古興亡之理,得自簡編;百王善惡之由,聞於經史。其間禍淫福善,莫不如影隨形,煥若丹青,明如日月。 (趙普《上太宗請班師》) (自古以來國家興亡的道理,從書中都能找得到;數百個帝王行善作惡的緣由,從經史記述中也都聽說過。史籍中所記述的淫亂招致禍殃、行善得到福報的事情,都像影子跟隨形體一樣密不可分,像圖畫一樣鮮明,像日月一樣光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