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颱風鹿莎(Typhoon Rusa)是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現的第21個熱帶低氣壓,也是該季第15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10場颱風,是43年來襲擊大韓民國的最強颱風[1]。系統於8月22日由西北太平洋的季風槽發展形成,具體位置離日本東南部還有較遠距離。氣旋連續數日向西北方向移動,逐漸增強成強勁颱風。8月26日,風暴行經日本奄美群島,導致當地2人死亡,約2萬人失去供電。颱風令日本普降暴雨,降雨量最高的德島縣高達902毫米。

接下來鹿莎有小幅減弱,然後以10分鐘持續風速140公里強度登陸韓國高興郡。由於氣溫較高,並且附近還有冷鋒破壞大氣環境穩定性,颱風的強度保持了一段時間。鹿莎在行經韓國期間減弱,給當地帶去瓢潑大雨,降雨量最高的江陵市達到897.5毫米。該市的24小時降雨量為880毫米,創下韓國日降雨量的新紀錄,不過最大的降雨量只出現在局部地區。風暴在韓國至少奪走了233人的生命,創下至少43年來的最高紀錄,經濟損失高達42億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59.7億美元),受損房屋超過1萬7000套,還有大面積農田被淹。鄰近的朝鮮也降下暴雨,致使3人喪生,2萬6000人無家可歸。鹿莎來襲時,該國正陷入饑荒,颱風又摧毀了大面積的莊稼,令災情雪上加霜。9月1日,氣旋在俄羅斯東部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在3天後消散。由於鹿莎重創韓國,颱風委員會把鹿莎除名由鸚鵡取代。

目錄

氣象歷史

8月22日,比基尼環礁以北、威克島西南方向的季風槽催生出一股熱帶低氣壓。系統向西偏北移動,並且其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會保持這一前進方向。8月23日清晨,氣旋在關島以東約1800公里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鹿莎」(Rusa)。協調世界時8月25日下午18點,日本氣象廳將正位於北馬里亞納群島東北方向洋面的系統升級成颱風。次日,該機構估計鹿莎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50公里的最高強度。與此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颱風達到的最高強度為1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215公里。

鹿莎以最高強度吹襲日本奄美大島。在此強度保持約12小時後,颱風略有減弱並繼續向西偏北方向前進,但到了8月28日,日本氣象廳再度報告鹿莎的10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50公里。由於風切變很少,海面溫度達到29°C,風暴並沒有像氣象部門預計的那樣減弱,其強度在穿越日本南部期間基本保持穩定。8月29日,氣旋從奄美群島和日本之間洋面經過,並在這一過程中再次出現小幅弱化。鹿莎隨後轉向北上逼近朝鮮半島。半島上空的暖濕空氣朝風暴方向吹去,還有逐漸逼近的冷鋒使大氣環境變得不穩定,這些因素都使颱風的強度不會大幅降低。UTC8月31日上午8點左右,鹿莎以10分鐘持續風力時速140公里強度從大韓民國高興郡登陸。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數據,鹿莎是1959年以來襲擊韓國的最強颱風。風暴在經過韓國期間迅速減弱[2],於9月1日清晨降級成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幾乎同一時間發布針對該天氣系統的最後一份公告。低氣壓轉向東北,經過日本海後於9月1日晚在俄屬遠東濱海邊疆區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於9月4日在堪察加半島上空消散。

視頻

颱風鹿莎 相關視頻

氣象科普-解密颱風
2002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