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臺靜農(1903年-1990年),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邱(今六安市葉集區)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字伯簡,筆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省霍邱縣人 。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1]

臺靜農
圖像說明 =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903-01-01) 1903年1月1日(122歲)
逝世 1990年1月1日(1990-01-01)(87歲)
別名 字伯簡,筆名有青曲、孔嘉等
職業 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

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係密切,友誼深厚。他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得到魯迅好評。

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

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2]

臺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臺靜農散文集》、《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目錄

拆哪!民國南來人與物,就這麼一筆一筆勾銷

2020年1月21日,大過年的拆房子!台大擬拆除文史大家臺靜農故居,引爆文資人士抗議,北市文資委員將在年節放假前,重新會勘,文資人士則發起「我們都是臺靜農運動」,希望能保住這棟位在溫州街巷弄裡的日式舊宅。[3]

人物生平

曾在漢口上中學,未畢業即到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轉該校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勤工儉學。1925年夏,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臺靜農為社員。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一冊,內收有關《吶喊》的評論和魯迅訪問記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最早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集。《地之子》共收小說14篇,顯示了作者善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筆調簡練、樸實而略帶粗獷。格局不大,但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魯迅認為,「在爭寫着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他是20年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說10篇,揭露新軍閥的血腥統治,歌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鬥爭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趨激進的產物。但由於生活積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夠豐滿。臺靜農曾先後在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開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的邀請,到該館任職。後又隨許壽裳轉至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他是台灣出版的《中文大學典》編纂人之一。

他晚年收進《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的十五篇作品,就有十二篇出自《地之子》。他在「後記」中寫道:「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鄉為題材的,還保留了鄉土的語言。這次讀過後,使我有隔世感的鄉土情分,又悽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台灣遠景出版社1980年版《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現代文學史家楊義先生認為臺靜農的小說「從內容到風格,皆師法魯迅」,並認定他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傑出的「鄉土小說作家」(《中國現代小說史》)。臺靜農的小說,師承魯迅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寫出了傳統等級制度和封建習俗造成的鄉村悲劇,而且寫出了民國初年軍閥橫行和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筆下的人間閉塞、灰冷、殘酷有若傳說中的陰曹,到處是邪氣朴朴,鬼影幢幢。作者在描寫中,融進異常深摯的悲憤之情,這就更增加了其小說的悲劇色彩。因此,香港的文學家劉以鬯(音chang)先生認為:「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