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地
名詞解釋
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於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台狀的地貌。由於構造的間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于山地邊緣或山間。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但一般而言,海拔較低大片平地稱為平原,海拔較高的大片平地稱為高原。台地則介於兩者之間,海拔在一百至幾百米。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台地、剝蝕台地、凍融台地等。根據物質組成又可分為基岩台地、黃土台地、紅土台地等。
黃土台地
是由剝蝕、侵蝕堆積形成的台地,一般地面水、地下水缺乏,灌溉條件差。由上更新世馬蘭黃土組成的地表物質,有的地段其下有河湖相沉積物的稱一級黃土台地,主要分布在太原、臨汾、長治等盆地內側的傾斜平原或沖積平原的交接地帶,面積5643.8平方公里。台地內水系沖溝稀疏,台面完整,地勢平緩,前沿陡坎下明顯,耕作條件好,為農業產區。以離石黃土為基座,上覆馬蘭黃土台面已被沖溝切割的稱二級黃土台地,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邊緣、臨汾盆地東部及中條山南麓、上石丘陵或低山的交接地帶,面積7098.4平方公里,為農業產區。台面微傾斜,水系沖溝較發育,溝谷溯源侵蝕較強烈,有的台面已相當破碎,呈現出殘源或黃土梁狀丘陵的地貌形態。
黃土斷塊台地
主要分布在萬榮、臨猗、稷山一帶的峨嵋台地,面積2325.6平方公里,黃土層厚,地下水埋藏深,梯級台面較平坦,為棉麥的主產區。台面邊緣溝谷侵蝕相當嚴重,已屬丘陵類型。
玄武岩台地
是中玄武岩噴溢而形成的台地,上覆黃砂土,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黃花梁及大同縣閣老山的火山群東南部,面積300平方公里,少數墾為農地,大部砂厚十瘠,可為林業用地。
參考文獻
- ↑ 【薦讀】細數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一二三四五」 ,搜狐,2018-02-11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