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霧峰區
霧峰區位於台灣臺中市最南端,東與南投縣國姓鄉相連,西與烏日區比鄰,北與太平區、大里區接境,南與南投縣草屯鎮隔烏溪相望。
霧峰係屬九九峰山脈,因終年雲霧繚繞,故為早期命名「阿罩霧」的由來,現為全國知名的博物館觀光小鎮,近年並營造友善自行車道,提供歷史文化巡禮,各項產業均卯足全勁提升觀光品質,每年來自各地的觀光客亦逐年增加。
乾溪自行道環繞本區,在以「綠色道路」、「綠色運輸」等永續發展概念,設置河岸休憩平台、區域指標及導覽、沿線綠籬美化、夜間景觀照明等相關設施,建構兼具生態、文化、休閒、景觀功能之都市性空間系統,以提供舒適的休閒空間,展現出另一種樸實無華、樂天知命、與世無爭的小鎮風情。[1]
● 首長介紹
姓名: 張慶庸
主要經歷:
臺中市霧峰區公所區長 臺中市大里區公所主任秘書 臺中市霧峰區公所主任秘書
● 霧峰區地形東西長14.83公里,南北長8.83公里,全區土地面積98.08平方公里,在臺中市各區中居第4位。
● 東半部屬山坡地帶,西半部為河川平原,海拔約在40~100 公尺之間,地勢東高西低,水田面積約占全區的四分之一。
●全區20里,共354鄰。[2]
●霧峰區擁有4個交流道為中投交流道、國道6號霧峰交流道、國道3號霧峰系統交流道及舊正交流道,交通便捷。
目录
歷史沿革
本區舊稱阿罩霧,民國9年而易今名「霧峰」。本地區在漢人未入墾前,原為史前豬槽湖文化人、高山泰雅族的梅加獵(Baibara)社群,及洪雅平埔族阿里坤支族(Arikun)盤據地。康熙23年(1683年)臺灣納入清朝版圖,設一府三縣本區屬於諸羅縣半線堡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本區改隸為彰化縣半線堡管轄。
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潮州大埔縣人曾良基、何福興、巫安仁最先進入本區開墾柳樹湳、登臺等地區開墾。乾隆元年(1736年)設隘於柳樹湳莊,該莊遂有隘口之稱。另於彰化縣增設貓羅堡,本區由半線堡改隸屬貓羅堡。乾隆29年(1764年)據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所載:本區阿罩霧莊初作「貓羅新莊」。光緒13年(1887年)臺灣設省,以臺中地區為臺灣府附郭首縣為臺灣縣,本區改隸臺灣縣貓羅堡。
日本領臺後,改設臺灣、臺南民政支部,旋以民政支部為三縣一廳(臺北、臺中、臺南三縣及澎湖島廳),下設辦務署。光緒26年(1900年,明治33年),境內設有霧峰、柳樹湳、吳厝、及萬斗六等四區,隸屬臺中辦務署貓羅堡管轄;光緒27年(1901年,明治34年)臺中縣改為臺中廳,原有四區改為霧峰,萬斗六兩區;光緒31年(1905年,明治38年)再將兩區合併為霧峰區。日據中期,於民國9年(大正9年)實施地方行政大改革,全臺改置五州二廳,下設郡及街、莊,故本區全銜改稱臺中州大屯郡霧峰莊。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12月正式成立臺中縣政府。民國35年1月19日霧峰莊奉令改為霧峰鄉,下轄20村及386鄰,本區改稱臺中縣大屯區霧峰鄉。民國39年底,裁撤區署,縣以下直轄鄉鎮,本區隨之改為臺中縣霧峰鄉。99年12月底因縣市改制,改屬為臺中市霧峰區。 [3]
產業發展
●霧峰西側為烏溪之沖積平原,地形平坦且土壤肥沃,非常適宜進行農業。而東區為丘陵地帶,較不利農作,但目前是以種植果樹為主。
●霧峰耕地近4800公頃,平原多為水田,面積1700餘公頃,多種植水稻,近半為香米;山坡地多為旱田,面積近3100公頃,多種植荔枝、龍眼、香蕉、鳳梨等果樹。
●霧峰擁有全國最大的香米種植區,香米雖然已在全國推廣種植,但仍以在霧峰種植的香米品質最佳。霧峰區稻田栽種面積約有1,200公頃,其中約有500公頃種植益全香米,霧峰生產的香米品質優良深獲消費者喜愛。為加強管控品質,霧峰區農會在與農民契作時,還嚴格進行農戶的篩選,並加強田間栽培管理等,亦推行自然農法稻米專區,鼓勵農民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方式,經在五甲農地示範試辦,所生產的「五甲地」稻米品質優良,深獲消費者好評。為擴大友善耕作的栽種目標,再推出「百甲良田復育計劃」,並鼓勵企業認養。[4]
觀光景點
- 1 霧峰農會酒莊
- 2 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
- 3 霧峰里山步道群
- 4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 5 921地震教育園區
- 6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文化園區
- 7 舊省政府教育廳
- 8 光復新村
- 9 霧峰區農會-臺灣菇類文化館及民生故事館
- 10 霧峰林家
- 11 林獻堂先生文物館[5]
視頻
2024 -9 台中 霧峰林家 萊園-隱身校園內
台中霧峰「畫話藝術園區」 鼓勵身心障礙者走出家門
霧峰林家頒獎晚宴 永續.文化.觀光新亮點-大台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