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手顶山(周子杰)
作品欣赏
只手顶山
朋友,请你设想一下,有一个人,接连遭遇生活的厄运,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好像倾盆大雨,都泼在他头上,他会否跌倒,他如何面对人生?1993年,他因车祸导致右手截肢。被病痛和贫穷包围的他并未因此消沉,借钱办起了砖厂。就在砖厂生意红火时,不少房地产老板“跑路”了,120万元欠款毫无悬念地落在了他身上……他挺过来了。
早上8点,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娃娃包,正值日出,58岁的独臂大叔刘绪海坐上电动摩托车后座,从家出发往农田开去,开始一天的工作。入冬后,官渡镇双月村山区温度偏冷,这里是一片片脆李林,看着朝阳下刘绪海独臂的背影,我脑海里回响起这样的言语:
“借碎米,还整米!”
“扛起一座山,站起一座山,背一身 巨额债务的他没有被生活的大山压倒!”
“曲折了人生,仍挺直了脊梁,只为不欠来生账!”
在山坡田埂上,鸡鸣犬吠声在山间飘摇,我们又看到刘绪海,寒风习习,我们刚下车,精神抖擞的刘绪海只穿一件灰黑色的体桖,单臂微微摇动,他手持一株丹凤牡丹苗,在秋风中笑着:“现在我们在开展林下经济的种植工作,在脆李树下种油牡丹,看大伙们还在田里咧!”
当聊起过去的事情,刘叔脸上更多的是坦然。
为尽快还清欠款,2015年,刘绪海在镇村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包下一座荒山,一个人没日没夜的干了3个多月,开垦出200亩田地,开始了脆李种植。第二年,他在自家脆李园新修了水池,除了日常给脆李灌溉,干旱时节还能供附近村民救急。
双月村四组200亩脆李田的上午注定是忙碌的,身着围裙的阿姨卖力地除草,然后种上牡丹苗,接下来培土,牡丹林便完栽种完成。就这样,一只左手,一杆铁锹,一棵脆李树苗,一遍一遍地修剪脆李树,便是刘绪海的岁岁年年。
相对传统农人,像刘绪海这样的新农人更有眼界和技术,日复一年的久久为功,加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刘绪海逐渐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他的付出也迎来了回报。2019年,刘绪海的二次创业挖到了“第一桶金”——靠着销售脆李一年下来收入17万元。赶上这几年脆李质优价高,刘绪海继续学习相关农业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央视农业频道,他了解到了李树下套种油牡丹的好办法,通过前往山东菏泽考察学习,他下定了套种油牡丹的决心。
在双月村,刘绪海的树林正迎风招展,一棵棵油牡丹正在火热种植,脆李树下套种油牡丹,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还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了村级农业发展。
刘绪海对于油牡丹,有深刻的认识,他告诉我们,油用牡丹籽中的a-亚麻酸含量是橄榄油的几十倍,牡丹籽油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于化妆品制造,根还能入药,经济附加值高。而且,油牡丹苗木耐干旱,一次种植,受益期限长达40年。
自古以来,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这首诗为陈与义南渡后于绍兴六年所作,距靖康事变正好十年。古人作为身在山区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由衷地发出对生命生活美好的赞美之情。
身在巫山山区,脆李林下,同样生出这样的赞美之情:
明年今日,片片牡丹林,想必也应在风中绽放,香远益清。
刘绪海看着手中的牡丹根,看着地里的牡丹林,笑得很甜。
刘绪海说:“我们现在发展的方式,以脆李为主打产业,把脆李做优,2015年从山东菏泽引进这种牡丹作为林下经济,可以卖到7元一斤,大家都抢着收购。我们还在摸索中,但有一定的经验了。”刘绪海告诉我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双月村脆李林下牡丹种植的发展,只是刘绪海带领当地农户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发展乡村产业,就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这个刘老板的生意确实蛮好,他做的工作确实蛮到位,像挖牡丹苗一般15元一个小时,摘和修建12元一个小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这里搞的很不错。”新阳村村民王艳娥高兴地说。双月村村民向远梅说:“我们在这里剪枝修剪搞得到100多元一天,挖种牡丹苗搞得到120元每天。”
回望曾经岁月,轻舟过万重,青山依旧,精神依旧。
“无论你情愿或不情愿,生活,你都必须面对。”这位独臂硬汉用独臂撑起了双月村的“一片天”,靠着自己的汗水为自己、为周围的乡亲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在与命运的鏖战中,他自信只手撑天。[1]
作者简介
周子杰,重庆文理学院大四学生,巫山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