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驛鎮地處鄂豫交界,南接襄陽、北連河南217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素有「襄陽門戶」之稱,是襄陽市小康建設試點鄉鎮。鎮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僅13公里,毗鄰二汽襄陽基地襄陽飛機場和全國最大的火車編組站——桐樹店車站,襄十、許樊、樊魏、孝襄四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交通便利,區位優越,是湖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襄陽市農業結構調整先進單位,且資源豐富,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和投資前景。

2014年10月15日,湖北襄陽,考古人員在離古驛鎮六公里處的襄州國際物流園內,發掘出東漢末年到明清時期的10座墓葬,這些墓葬按時代順序由東向西一字排列。其中,4座為東漢時期的墓葬、4座為唐宋時期的墓葬、2座為清代時期的墓葬。市考古工作人員介紹,這為研究襄陽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古驛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1]

中文名: 古驛鎮

別 名: 襄陽門戶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襄州區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

面 積: 237.73平方千米(2017年)

氣候條件: 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1898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鄂F

目錄

行政區劃

全鎮版圖面積237.7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5.7萬畝,轄2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古驛、黃渠河、呂鎮、西尹、李崗、岳崗、前劉、大張、王樓、張巷、外溝、金王、西馬、大營、小營、孫寨、黃渠河、張坡、東吳、下塗、羅崗、新莊、下張、張官橋、佘咀、高王莊、宋灣、二房、唐呂、余溝、後咀、園藝場。該鎮屬典型的農業大鎮,主要種植小麥、水稻、玉米、花生等農作物。

全鎮有鎮直單位14個,分別為:財政所、農水服務中心、農技服務中心、農機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勞動服務中心、司法服務中心、農經管理服務中心、計生服務中心、城建辦、民政所、中心學校、衛生院。一條編單位有10個分別是:工商所、國稅分局、國土管理所、地稅分局、派出所、郵政支局、電信分局、供電所、交管站、交警中隊等。鎮屬企業6家,分別是:嘉豐紡織有限公司、新星紡織有限公司、順達水電有限公司、襄陽長城建築建材有限公司、麵粉廠、油廠等。境內有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軍需二系,解放軍總後基地司訓大隊等單位。2001年來先後引進了4家企業,分別是美國豐年食品有限公司、九天紡織有限公司、施樂得生物有限公司、太福花圃苗木有限公司。

自然條件

該鎮地勢較為平坦,有一條東至王灣山西至沈崗的沿綿20多公里的山脈丘嶺,小清河至西向東穿境而過,還有四乾渠、五乾渠、紅水河水系,灌溉面積達5萬畝,土質為黃粘土,相對高差20米,承壓力在17T/m2以上。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6℃,冬季最低氣溫為2.5℃,夏季最高氣溫為42.5℃,多年平均降雨量755.5mm,年最大降雨量1107.1mm,年最小降雨量462mm。雨量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常年主導風向: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無霜期從3月24日至11月10日,約232天。主要災害天氣:春季的低溫,夏季的乾旱澇漬,冬季的寒潮大風等。

人口情況

人口工作

古驛鎮下轄31個(場)、248個村民小組、1個區級原種場、1個市原種場,61898人(2017年)。全鎮共流出人口5401人,其中育齡婦女2264人。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越來越多,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對流出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提出了很大難題,為了切實解決這一難題,該鎮積極探索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新途徑,通過開展「雙安」活動,為實現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區域協作管理提供了保證。

一是開展流動人口「安家」工程。為了給流動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2009年4月29日古驛鎮依託「中共福州晉安襄陽支部」建立了「襄陽區駐榕計生服務站」,為了保證聯絡站正常運轉,鎮政府籌資4萬餘元健全硬件設施建設。聯絡站成立以後,已為4名對象辦是了《生育服務證》,2名對象辦理了《獨生子女證》,有效地解決了流入人口辦證難問題。

二、關愛留守兒童,開展流動人口「安心」工程。由於年青勞動力的大量流出,留在家中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幼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懷,年老父母缺少子女的關心,為了讓務工人員安心在外工作,古驛鎮每年為在家的老年人組織一次免費體檢,同時在各地組織農幫搶收隊,幫助缺少勞力的家庭及時搶收、安種。同時積極開展「情系計生國策,關愛留守兒單童」的活動,從學校、社會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2009年7月鎮政府組織計生服務中心為唐呂村30多名「留守兒童」帶去了3000元現金,600斤大米,30套書包文具,讓這些留守兒童父母安心工作,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經濟發展

2009年,古驛鎮黨委、政府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在農業農村、招商引資、社會事業發展及黨建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8萬元,比上年增長20%;工業企業產值實現1.65億元,比上年增長38%;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76億元,比上年增長94%;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000萬元,超額完成60%;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5861元,比上年增長19%。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了年初區政府下達的任務目標。

農村建設

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12949噸;油料產量達到23589噸。養殖業逐步向規模化、基地化、標準化邁近,「150」標準化豬舍達到36棟、「500」標準化豬舍達到6棟,「1235」標準化羊舍1棟,「165」標準化牛舍3棟。全鎮蛋雞規模化養殖戶達到82戶,其中萬隻以上的養殖戶13家;發放農技病蟲測報防治資料8萬份、培訓農民1萬多人;發展反季節西紅柿500畝、驛寨優質蔬菜2200畝;落實煙葉種植面積3150畝,產量達到72萬公斤、總產值482.5萬元;完成通村公路36.5公里,80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興建沼汽池350多口;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20個村級衛生室完成達標建設;改造特困危房60戶,農村五保實現應保盡保;陣地建設、文化書屋建設、植樹造林等工作都卓有成效。

工業經濟

工業企業產值突破1.65億元,其中規模企業產值5300萬元,同比增長47%;規模企業由1家增長到3家,新增2家千萬元企業;產值300萬元以上的企業由8家增長到12家;新引進項目4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750萬元,增長67%,另外還有衛東瓶裝氣體公司等幾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吉陽泰建材、茅台糧儲、俊豐達農副產品加工等幾個項目已在洽談。

基礎設施

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強村鎮建設管理,嚴批程序,嚴禁未批先建,村鎮亂搭亂建現象得到初步遏制。結合「全區城鎮環境衛生整治百日會戰」活動開展以來,對集鎮內二縱三橫五條主要街道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先後籌資100多萬元對仿古街、四季街、紅凌路、鎮府路路面及下水道進行維修改造;同時,為了解決集鎮漬水嚴重的問題,鎮政府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完成了在217省道與仿古街交叉口過路管涵建設,北大橋改造建設項目也於2010年元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4月底正式竣工通車。改造後的大橋流量將大大增強,能夠有效的緩解汛期集鎮漬水問題。

社會事業

進一步唱響「鄉村夜話」這一品牌,全年共舉辦大型「鄉村夜話」文藝演出5場;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群眾達到62000多人,參合率達到110%(基數為58000人),村組實現全覆蓋;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中考綜合成績評估在全區13個鄉鎮中位居第三,鎮三中、鎮二中教育教學質量處於全區領先水平;計劃生育生育工作解除了黃牌;唐黃路、萬畝土地平整項目已全部完成;多年沒有解決的古張路已被省交通廳納入2010年縣鄉公路計劃;完成移民後期扶持通組公路11公里、開通閉路電視50戶;落實五保供養政策,抓好「福星工程建設」,進一步強化了硬件建設;農村特困救助全部採用社會化發放,救助資金11.5萬元;改造96戶危房,投入資金59萬元;五普法教育深入推進,群眾的法律意識普遍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顯著提高;矛盾糾紛,集體訪、越級訪、非正常訪數量降幅都在20%以上,信訪秩序明顯好轉;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零點行動」開展以來共抓獲犯罪份子8人;深入開展政務、村務公開,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綜治信訪穩定工作成績突出,七月,省委書記羅清泉等省、市、區主要領導親臨視察指導,並對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先後接待宜城、南漳、谷城、老河口、樊城等30多個縣市區領導1300多人到該鎮學習交流學習。

組織建設

結合全區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積極開展「推動科學發展,我為古驛做什麼」大討論活動,基本解決了全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新建村級組織辦公活動場所5個,改擴建辦公活動場所7個;農村黨組織書記實行星級化管理;農村「三會四事」制度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兩建三推」活動逐步深化;雙向管理工作紮實推進。該鎮已在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黨員比較集中的福建、廣東、海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建立服務站1個,依託服務站建立黨支部1個,網絡外出務工經商人員5000多人,其中黨員30多名。

面臨形勢

一是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其中包括經濟基礎、社會基礎還有幹部隊伍基礎。

二是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不小的差距。從經濟總量來看:該鎮的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一般預算收入等總量都不大,增幅都不是很快。張灣、伙牌數據相比。從經濟結構看:一、二、三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構成為60%、12%、28%,一產業比重高於二、三產業的比重。這表明該鎮的工業化程度還處於較低的水平,尤其是工業發展滯後的問題十分突出。全鎮雖有民營企業46家,但大企業沒有,知名品牌沒有,沒有真正叫得響,有看頭的規模企業。從產業發展上看,沒有真正形成產業鏈或者產業鏈短,基本還處在提供初級產品的階段,沒有深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從發展的軟環境上看,服務水平沒有保證,連最基本的數據統計都不能做到全面詳實,一個項目來了該走哪些程序,怎麼能在最短時間內保證落戶,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機制辦法。此外還有,農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老化,特別是水利設施存在問題尤為突出,科技服務水平不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一旦遇到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農民收成將沒有保障等等,這都是我們加快發展必須要承受的壓力,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三是機遇好,潛力大。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續惠農大手筆:加強農民就業保障、加強農村金融布局、健全土地流轉市場、財政支出優先「三農」,讓各種資源要素儘可能向農村集結。同時,隨着國際金融危機的加劇,沿海不少企業開始向內地實行產業轉移,內地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優惠的招商政策等都為沿海企業產業升級提供良好的平台。

市政府提出的「南優、西控、北拓、東進」的發展戰略,無論北拓還是東進,對於東北方位的古驛來說都是「福音」。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剛「醒」的古驛來說,差距就是潛力,不足之處就是發展空間。只要搶抓機遇,抓住機遇,拼搏進取,把薄弱環節轉化成優勢條件,把與先進鄉鎮差距帶來的壓力,轉化成奮發圖強、奮起直追的強大動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217省道穿境而過,襄樊機場、漢十高速、二汽基地毗鄰該鎮、交通四通八達,發展物流經濟等現代化服務業條件十分優越,另外該鎮人力資源豐富,全鎮大約1萬多人的剩餘勞動力,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力,還有在外務工多年集累一定資金、技術和掌握了一定經驗的務工人員,這為全鎮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根據各級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古驛實際,2010年,全鎮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鎮委提出的「一線三片」經濟發展思路,堅持「實幹興鎮」,以實現經濟總量增長、居民收入提高、綜合實力提升、民生條件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為目的,突出抓好鎮域經濟、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進園區、農業增特色、集鎮提品位、鄉村展新貌、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力爭實現「單項工作爭第一,綜合實力進五強」。預期目標: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億元,增長2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0萬元,增長30%;企業產值達到2.5億元,增長51%;新增規模企業4家,新增產值在300萬元以上企業5-7家;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1億元,增長50%;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5億元,增長50%,人平純收入達到6564元,增長12%。

特色產業

古驛鎮2009年油料產量達到23654噸,位居全市第一。繼2008年以後又一次摘得了「全市油料大鎮」桂冠。

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古驛鎮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發展模式,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促進農業增收為目的,進一步做大做強油料產業,推動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油料板塊基地建設。該鎮把油料生產作為本地的主打產業,建立了以紅林鋪、下塗、西尹、黃渠、宋灣為重點的8萬畝花生板塊基地。2009年全鎮共種植花生面積8.5萬畝,比2008年增加了2.5萬畝,產量達到18452噸,油料總產量達到23645噸。隨着湖北省將鄂西北確定為「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花生種植更是迎來了「黃金時期」。

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積極引進推廣適宜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花生新品種通過與湖北省農科院聯繫,引進了一批魯花3號、白沙果、中花7號等高產優質系列品種推廣面積達到95%,具有產量穩、粒大飽滿、出油率高等特點。積極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地膜花生髮展到1.5萬畝,產量比一般的裸地花生高出50%。積極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聘請區農業局高級農技師進行實地講課;組織本地的「土專家」、產業致富帶頭人授課、提供信息、傳經授寶。並從鎮農技服務中心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跟蹤指導。2008年共舉辦花生專業培訓5期,培訓農民1000多人,發放植保信息和病蟲情報8期、5000多份。

不斷擴展市場,打開花生銷路。利用便利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花生購銷產業,該鎮位於鄂豫邊界、217省道穿鎮而過,距漢十高速襄樊北出口只有10分鐘的路程、另外魯花集團和劉集花生大市場也近在咫尺;在省道兩旁的路燈懸掛燈箱式宣傳牌;成立花生購銷協會,專門從事花生的收購和銷售,通過電腦發布銷售信息,通過網上銷售達到500多噸。

引進花生加工企業,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全鎮擁有400多台花生剝殼機從事花生加工,年花生交易量達到1.5萬噸,絕大部分銷往廣州、南寧 等地,並與當地的經銷商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商貿聯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