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應芬
古應芬(1873年--1931年11月18日)清末民初歷史人物,是中國國民黨早期一位很有能力的組織家、活動家,國民黨元老。字勷勤,亦作湘芹,生於廣州府番禺縣(現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寺右村 ),祖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早年留學日本,於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參與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辛亥廣東光復之役。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曾參加「二次革命」、「討袁護國」、「護法」、「東征」、「北伐」等重大事件,為 國父最重要的助手之一。1925年之後,歷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文官長等職;1931年在廣州國民政府的組建中,為中樞性的人物,在民國史上居於重要的地位。 1931年11月18日因病逝世。
目錄
人物生平
1873年古應芬出生於廣東番禺縣(今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寺貝村 )一個殷實的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古介南希望兒子走上經商之路,繼承家業。但古應芬自幼勤奮好學,喜研治經史詞章。成年之後,經歷時局的動盪,目睹清王朝的政治腐敗,古應芬漸漸萌生了排滿興漢的志向。
1900年,古應芬以「經古」第一名的成績在番禺考取秀才。1904年,他考取廣東留日官費生,入讀東京法政大學。當年與他同行赴日留學的,還有日後名震民國政壇的汪精衛、朱執信、胡漢民、李文范、陳融等人。在日本,他們朝夕相處,切磋學問道德,探討國家民族出路。
1905年,孫中山到達東京,決定組織中國同盟會,古應芬作為廣東省的代表,參加了7月30日的籌備大會。同年8月20日,古應芬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同年10月,日本政府文部省頒布「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遭到了留日學生強烈抵制。但大家對於是否採取退學歸國的抗議行動,意見不一,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人認為,這件事是事理之爭而非感情之爭,因此反對退學歸國,並組織維持學界同志會,遊說留日學界支持。此事後經日本政客從中調停,取締風波漸漸平息。
1907年古應芬學成歸國,返粵任教於廣東法政學堂,同時積極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不久,瓊崖民軍叛變,古應芬受命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坐鎮海南平叛。[1]
辛亥革命之後,古應芬先後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組織中華革命黨。1917年,軍政府成立於廣州,孫中山任大元帥,古應芬則擔任大元帥府秘書。1923年,陳炯明叛亂後,古應芬追隨孫中山,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1926 年前後,蔣介石取得國民黨的領導地位後,在上海召集對付中國共產黨的會議。古應芬追隨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等,於是年3月28日到上海參加會議,並於是日下午8 時,再與張人傑、楊煜瀛、蔡元培、馬敘倫等幾個中央監委開會,通過了吳稚暉的「取消共產黨在國民黨籍案」。4月12日,古應芬回廣東,成立省特別委員會。1927 年,在廣州參與策劃「四· 一五」-政變。
1927 年4 月18 日,古應芬和胡漢民、張靜江、伍朝樞4 人以國民政府委員身分,出席了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大會,並出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財政部長和文官長。
1929 年3 月間,蔣、桂戰爭醞釀爆發時,蔣介石借開會之機,軟禁了新桂系的李濟深,古應芬和胡漢民即向蔣介石推薦陳濟棠取代李濟深在廣東的地位,藉機培養自己在廣東的勢力。在古、胡的力薦下,陳濟棠當選為國民黨三中全會中央執行委員,並由蔣介石任命為廣東省編遣特派員。不久,又升為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取代了李濟深在廣東的軍權,與省長陳銘樞分治廣東。
1931 年3 月8 日,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引起國民黨海內外黨部及輿論界公憤,古應芬秘密到香港,通電南京,辭去國民政府文官長一職,表示反對蔣介石的-。元老中林森、王寵惠等亦相繼辭職。胡漢民在軟禁中通過醫官轉告孫科和王寵惠:「一定要在兩廣建立反蔣局面,甚至不惜與汪(精衛)派合作。」從而,胡漢民派紛紛離開南京,到廣東與古應芬、陳濟棠商討反蔣大計。古應芬令陳濟棠與廣西桂系言歸於好,將粵軍撤回廣東,派林翼中赴廣西南寧,與李宗仁、白崇禧訂立反蔣聯盟。同年4月30日,古應芬與林森、鄧澤如、蕭佛成以國民黨中央監委名義,首先通電彈劾蔣介石。隨着,陳濟棠即與幾十名粵軍將領通電響應4 監委的彈劾案。李宗仁和張發奎又聯名通電響應陳濟棠討蔣。到5月24日,汪精衛、孫科、許崇智、唐紹儀、陳友仁等從香港到廣州,聯合通電要蔣介石在24 小時內下野。他們還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非常會議,並成立國民政府,組成國府委員會,古應芬、汪精衛、孫科為常委。[2]
1931 年10 月旬,古因牙疾不治突然逝世。
古應芬能詩,書法宗漢隸,重要著作有《孫大元帥東征記》、《雙梧館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