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典時代晚期

古典時代晚期又稱作古代晚期、晚古時期或近古代(英語:Late Antiquity),是歷史學上的術語,意指古典古代到中世紀之間的期間,地區包含了歐洲的大部分和環地中海地區,歷史學者彼得·布朗(Peter Brown)把這段期間界定在3世紀到8世紀,一般而言這段時期的開端是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1](公元235年~284年),在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希拉克略在位期間遭受穆斯林入侵結束。

羅馬在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時,社會、文化以及組織出現重大轉變,羅馬開始出現東西部的概念,在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除了基督教化,甚至有更大的舉措-遷都拜占廷,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當4世紀日耳曼人大舉遷徙使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蠻族也在各地建立王國,文化也呈現日耳曼-羅馬的形式,歐洲文化的基礎就在日耳曼族和基督教傳統混合而成。

歐洲的人口和知識科技也在此際慢慢轉變,社會崩潰直到文藝復興才開始恢復,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到中世紀之間的時期,也是所謂的黑暗時期,也是近古代較狹義的定義。

目錄

辭源

德文「Spätantike」字面的意思即古典時代晚期,在20世紀前就被廣為人知的奧地利史學家阿洛伊斯格爾所引用,而比較盛行的英文相關著作是彼德布朗所著的「古典時代晚期的世界」(1971),是由愛德華·吉朋對古典文化的觀點出發,質言之愛德華所著的「古典時代晚期的出現」予以相當的新的見解,近代瑞秋爵士的著作「中世紀的出現」,更建立了一個西方文化新的典範。

這段時期最初要追溯到戴克里先(公元284年~305年)創建四帝共治制到中世紀早期之間,這段期間為中世紀的文化奠定基礎,以及發展出基督教化的政權,在歐洲世界外面還有所謂的拜占廷帝國,即其宿敵伊斯蘭信徒,移進歐洲的日耳曼族,例如:東哥德人以及西哥德人,都接受了羅馬留下來的傳統,在使用古典時代晚期的詞彙時,其實意涵不論社會抑或文化都是古典時代即將結束,而歐洲進入中世紀,當提及「中世紀初期」和「拜占廷初期」等詞彙均指古典時代結束,而提及民族大遷徙則意謂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以及日耳曼人依據自己的勢力範圍建立王國,其緣於418年哥德人成為羅馬的附庸。

政治變遷

古典時代晚期的政治以及社會基礎圍繞着羅馬帝國而變遷。

羅馬公民在二到三世紀被課徵沉重的賦稅,以供應掌權者的公共娛樂,這些制度可以追溯到安敦尼王朝,安敦尼王朝是羅馬歷史中最為強盛的年代[2],然而到了後代沒有皇帝可以超越他們的成就,然而這些成為傳統的制度反倒拖累之後的羅馬,在君士坦丁大帝建成新都君士坦丁堡之後,造成古典時代晚期所謂的上層階級被集中管理,他們家境良好又可受教育,古典的教育使其擁有知識足以晉升元老院,古典時代晚期的社會更加的官僚化,甚至可以進而被推舉為皇帝,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議員珠光寶氣的象徵,後來被拜占廷的皇室所沿用,這也顯了御用的內閣顧問也是有可能成為貴族,進而出席宮廷的會議參與決策,由此可見奧古斯都的決策往往被其親信以及顧問所左右。

視頻

古典時代晚期 相關視頻

3.11高二歷史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參考文獻